理论教育 宾阳县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

宾阳县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并迅速发展。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在宾阳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提前实现国民经济翻一番,而且全县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宾阳逐步推进公有制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全县出口贸易连续增长。

宾阳县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暖人心,拂大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带领广大党员、人民群众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改革开放,开创新路,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实施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至1985年)和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至1990年),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并迅速发展。

199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140万元(当年价,下同),比1978年增长290.83%,比1980年增长262.84%;财政收入达到6176万元,比1978年增长616.47%,比1980年增长513.3%。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在宾阳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提前实现国民经济翻一番,而且全县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81年至199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32571万元,相当于1950年至1978年2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3倍。其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1510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3.62%;用于更新改造项目的投资975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9.95%。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宾阳逐步推进公有制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优先发展制糖工业,大力发展建材工业(水泥、水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等),积极发展化肥业。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27家,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4家,集体工业企业83家。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6576万元,比1978年增长504.88%,比1980年增长457.06%。建材业和制糖业成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制糖工业产值7885万元,实现税利1106万元,建材工业产值6399万元。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机制糖产量36300吨,比1978年增长11.62倍,比1980年增加7倍;水泥产量754781吨,比1980年增加70.67吨。发电量完成872万千瓦时,比1980年增加500万千瓦时。其他工业也有较大发展。钙镁磷肥产量为1585吨,合成氨10041吨、氮肥7240吨、农药1454吨、机制纸及纸板4498吨、日用陶瓷1021万件,产品产量均比198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8年被列为全自治区5个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80年的13285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52156万元,增长2.92倍。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2.33倍,林业总产值增长2.03倍,牧业总产值增长7.09倍,渔业总产值增长19.15倍。1990年,全县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净增41499万元,增长3.87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7.93%上升到1980年的13.87%,再上升到1990年的26.85%。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1978年为244526吨,1980提高到292095吨,1990年增长到307020吨。甘蔗、花生、水果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990年,水稻总产达到282090吨,玉米总产达到18290吨,甘蔗总产达到464650吨,花生产量7840吨,水果达到3410吨,肉类达到16454吨,水产品达到3570吨,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3.86%、34.2%、736.92%、95.56%、526.84%、97.05%和169.43%。农民人均纯收入631元,比1980年增长679.01%。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81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495台,手扶拖拉机2751台,机耕面积23880公顷,占耕地41.71%。1990年发展到有大、中型拖拉机948台,手扶拖拉机7000台、3.3万匹马力,农用汽车436辆,机耕面积31080公顷,占耕地55.84%。全县有水利工程1401处,水库有效灌溉33333公顷。同时,乡镇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3224万元,总收入达31449万元,纯利润达2571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达1570万元,分别是1980年的17.93倍、14.94倍、8.54倍19.27。全县农业技术人员321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1人、农艺师106人,1979年至1990年获得农业科技成果奖109项。

城乡市场商业贸易渐趋繁荣。改革开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宾阳县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商贸业形成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商业一起上的新局面,城乡市场购销两旺。1986年,全县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零售网点(单位)9013个(其中国营184个),从业人员19314人。1989年末发展到有商业网点12040个,从业人员22930人。199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558万元,比1980年增长3.44倍,平均每年递增16%。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全县出口贸易连续增长。199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928.6万元,比1980年增长56.96%。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1985年,宾阳县建成湘桂铁路柳黎复线。1990年,黎塘火车站发送旅客80.31万人,发送货物95.39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加28.31万人、37.39万吨。1981年县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开通芦圩至新宾的公共汽车线路。1989年起,持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掀起县乡地方公路建设的高潮。1990年,开工建设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宾阳路段。公路运输方面,1990年全县有载客汽车193辆,载货汽车1257辆;公路客运量262万人,货运量186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加133.81万人、166.24万吨。(www.daowen.com)

1987年2月10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咨询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到宾阳县芦圩完全小学考察(宾阳县教育局供图)

积极发展科技事业。1978年,全县有在职的各类科技人员888人。1980年开始给科技人员评定职称,1988年普遍开展职称改革工作,开展工业、农业、文教、卫生、财会、统计、新闻、出版等系统的系列职称评聘,评聘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609人,其中,取得高级技术职务资格64人,中级技术职务资格1114人,初级职务资格4431人。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研究工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发明专利,进行科技创新。实施“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县稻区推广杂交稻良种种植,几乎所有水田面积种植杂交稻良种。1986年至1990年,全县获得全国性奖励的科技成果5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星火计划项目奖19项。1988年,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85%。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撤销所有戴帽附中,停办绝大部分公社高中,集中力量办好县级初中、高中,又把县级初中改制为乡(镇)初中。1985年,全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全县初中、小学开始实行免收学费;率先在南宁地区实现普及小学,教育“三率”(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分别达到98.6%、98.7%、98%;开始实施“两基”教育工作(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教育。1984年,恢复成立县壮文学校,创办县职业高中。1989年5月创办宾阳县卫生学校。1990年1月创办县民族职业中学。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至1987年共集资3126.86万元,建成砖混水泥钢筋结构校舍(楼房)428幢,面积32.7万平方米。1988年起,全面开展抢修中小学危房,至1989年8月,全县抢修严重危房4.6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61万平方米,全县校舍总面积增至59.06万平方米。1990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75所(初级中学68所、高中7所),小学22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198所。全县在校初中生2.87万人、高中生4817人、小学生10.97万人,在园幼儿1.8万人。普通高考,1980年考上大专以上院校123人,中专学校243人;1990年全县参加考试1670人,考上大专以上院校390人,被本科录取237人。

文化事业恢复发展,丰富多彩。宾阳县不断改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1981年建成一幢四层56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与图书馆综合办公楼。1985年建成县新华书店大楼。成立宾阳电视台,1987年正式开播。1988年兴建中山公园;建成县文化娱乐中心。1990年,全县21个乡(镇)建起广播电视站,地面卫星转播台投入使用。同年5月,南宁地区第一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在宾阳县城举行。同年9月,县文工团文艺工作者应邀赴北京参加亚运会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分别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陶然亭公园、东城区文化馆、民族文化宫、地坛公园等演出16场。加强文物普查和搜集征集,征集到战国时期青铜鼎、汉代铜鼓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将一批文物古迹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对部分濒危文物进行维修。1990年,全县共有电影院48个,文化馆、文工团、图书馆各1个,文化站24个。体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多,1987年至1990年,累计投入132.54万元。

开展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1990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3个);医务人员18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从1473人,比1986年增加217人;医院病床947张,比1986年增加70张。全县平均每千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2人,拥有医院病床1.1张。西医以县人民医院为主,形成一定规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发展。1984年成立县中医医院,2000年成立县人民医院城南分院。经长期不懈的防治,宾阳县于1984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5年后转入全面监测巩固阶段。1988年,宾阳县通过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验收,经考核验收全县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增长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81元提高到1990年的631.42元,增长6.80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70元,比1980年增长2.1倍。199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120万元,比1980年增长11.06倍;贷款余额28026万元,增长2.72倍。粮食、油类、蔬菜、肉、蛋等的大幅度增产,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而且普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消费品货源比较充足,过去许多定量分配和凭票供应的商品,除粮、油外,已基本取消限制,实现敞开供应。改革开放前一个家庭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就被认为是富裕家庭了。到1990年许多家庭建了新楼房,买了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甚至钢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万元户”“十万元户”已司空见惯。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