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时期。这十年,宾阳县和全国各地一样,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动乱使各阶层群众受到冲击与伤害,经济社会建设事业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以不同形式对“左”的错误不断进行抵制和抗争。经过顽强努力,生产建设得以曲折艰难地向前推进着,全县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在困难中仍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与成就。
1976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3475万元(当年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208元,比1965年分别增长8560万元、106元,增幅分别为174.16%、103.92%。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增长158.85%,第二产业产值增长134.97%,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08.1%。实现工业总产值4182万元,比1965年增长2541万元,增幅为154.8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1万元,比1965年增长730万元,增幅为27.64%。全部财政收入,由1966年的492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7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6年的45元增加到1976年的64元。
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65年的4822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9967万元,增幅为106.7%。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05.09%,林业产值增长32.08%,牧业产值增长183.87%,渔业产值下降37.5%。粮食总产量由151385吨增加到247544吨,亩产由120.5公斤增加到171公斤,分别增长63.52%、41.91%。肉类总产量由5155吨增加到9360吨。196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40台、1089千瓦,1975年增加到202台、5500千瓦,还有手扶拖拉机265台、2323千瓦。机耕面积由1972年4420公顷发展到1975年的10827公顷。
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70年开始,全县地方工业发展加快,小水电、小化肥、小水泥和机制糖的生产较为突出。1970年,在黎塘镇东郊建成县水泥厂,设计能力年产水泥1万吨。1971年,建成黎塘糖厂并投产,生产能力日榨原料蔗200吨,机械生产白砂糖、赤砂糖。全县发电量,由1965年159.10万千瓦时增加到1976年218万千瓦时。生产磷肥由1966年的465吨增加到9458吨;水泥生产由1970年的3157吨增加到1976年的25374吨。日用陶瓷由1965年3487万件增加到3519万件。产糖由1966年215吨增加到1448吨。国有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1507.95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3136.78万元;集体工业总产值由452.57万元增加到1045.19万元。社队企业总产值由99.78万元增加到444.10万元。(www.daowen.com)
1975年的宾阳县城(宾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交通运输方面。公路货运量由1966年的19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28万吨,客运量由39万人增加到81万人。全县基本建设投资由573万元增加到725万元。全社会从业人员由22.32万人提高到28.81万人。
科学、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一定的进步。全县形成县、公社、大队、农村生产队农业科技网,遍及生产队的农科组广泛开展农田生产试验。农村大队卫生室和农村小学五年教育基本普及。各公社均建立电影放映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