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壮大党组织
1945年9月,中共横县县委书记杨烈到宾阳找到张宝鲜,接上组织关系,布置执行“分散坚持,隐蔽待机”的方针,继续开展工作,发展党员,组织群众。10月,曾经在延安抗大政治班学习,作为当时民主同盟广西支部成员的陈学人出任宾阳县县长,后录用一批外地中共党员、进步人士到县政府和各行政单位及学校任职。当时党处于地下活动状态,没有建立党组织,党员只有纵的联系,没有横的联系。1947年3月,思想进步的陈学人被国民党广西当局撤职,大部分在宾阳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转移外地。张宝鲜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发展2名党员,经杨烈批准,于1947年2月在芦圩成立了中共宾阳县支部,书记张宝鲜,隶属中共横县县委,这是宾阳县在解放战争时期重建的第一个中共组织。1947年12月和1948年3月,先后由张声震、陈雄接任支部书记。
1948年7月底,中共桂中南地方工作委员会(桂中南地工委)在永淳县镇龙山成立,随即在田寮村举办干部训练班。陈雄参加干部训练班学习回来后,贯彻地工委关于把“大量发展党和群众组织,大力培养和改造干部”作为中心工作的指示,在宾阳东区三光乡、林山乡一些革命村庄举办流动式的地方党员、群众骨干训练班,主要讲授党的性质、作用及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讨论如何发动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发展组织,壮大武装力量,开辟革命村庄等。此后,在中共桂中南地工委委员兼镇龙特支书记林夏的指导下,从积极分子中陆续发展了一批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至年底,在东区建立中共宾阳东区支部及林山乡支部、民治乡支部,在南区建立中共宾阳南区支部及三王乡支部。
革命形势快速发展,宾阳党组织迅速壮大。1949年3月16日,按照上级的决定,宾阳党组织进行调整,在南区石崖坝村正式成立中共宾阳县委,书记陈雄,副书记兼组织委员曾小琳,军事委员莫耀新,宣传委员莫展之,民运委员黄英强,隶属中共桂中南地工委领导。东区、南区支部同时调整改组为区委。9月11日,宾阳县委改为县工委,东区、南区区委改为区工委。12月2日宾阳解放,县工委下辖2个区工委和西区、北区2个区支部,以及8个乡支部、19个村支部、4个游击部队支部,共有党员260多名。宾阳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波澜壮阔的武装斗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政权,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斗争
1.发动群众开辟革命村庄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广西当局加紧征兵、征粮、征税,强化反动机构,扩大反动武装,残酷压榨和严密控制人民。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宾阳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1946年10月,中共党员张宝鲜、曾小琳根据中共横县县委书记杨烈关于发动组织群众的指示,邀集朱炳甘、李杏安、郑永树、廖茂才等(原广西学生军)进步青年,在县城附近的铜鼓廖村成立宾阳县青年革命同志会,宗旨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为推翻国民党政权,解放宾阳而奋斗”。同志会决定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开展斗争,迎接解放。各成员分头到各地开展工作,联络串联革命青年和群众。1947年1月,宾阳县青年革命同志会改称宾阳人民解放同志会。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蒋管区发动武装斗争的指示。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1947年4月7日至14日,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陶圩乡六秀村召开全省党的主要干部会议,提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摧毁反动政权,建立新解放区”的总任务、总方针,部署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横县会议对加速开展广西各地,特别是桂中南地区武装斗争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使党的工作重点由地下斗争转为公开武装斗争。会后成立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杨烈到宾阳,传达横县会议精神,提出“党的工作者要转入农村,开展乡村工作”,把工作重心从城镇机关转移到农村,发动群众反“三征”,组织力量,搞武装斗争,准备武装起义。
其时,中共宾阳组织力量薄弱(仅有3名党员),没有掌握武装力量。1947年3月,陈学人被广西当局以“赤化”“异动”嫌疑之名撤去宾阳县县长职务后,形势更加恶化。遵照杨烈的指示,张宝鲜和党员曾小琳决定转移到东区开辟革命村庄,发展革命力量。李杏安、张宝鲜在新梁村小学任教,曾小琳从新桥转到梁瀚嵩家办的象山林场当工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东区距离县城较远,与贵县、来宾、迁江、永淳等县交界,且靠近镇龙山,当局鞭长莫及。李杏安是东区三光乡石灰村人,是梁瀚嵩的侄女婿,得到梁瀚嵩的大力支持,在李杏安、曾小琳的指导帮助下,新梁村的革命活动很快打开局面,1947年春成立村解放同志会,建立起村民众武装并初步掌握在党组织手中。新梁村成为地下党、游击队活动据点。
李杏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石灰村串联穷苦群众,宣传党的长远目标和当前政策,指出若要改变穷人的命运,必须团结起来跟共产党走,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铲除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通过启发教育,许多群众提高觉悟,站到革命行列,一批积极分子先后参加革命。通过培养骨干,到附近各乡村进行串联,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组织群众,党组织先后开辟一批革命村庄,革命群众组织由点到面逐渐扩展。至1948年2月,东区三光乡8个村成立农会组织,林山乡、黎塘乡分别有14个村、4个村成立解放同志会组织。各村解放同志会(农会)建立起武装小组,多则十几人,少则三五人,保护群众,严防敌特,威慑和镇压地方反动分子。随着革命村庄的不断开辟和扩展,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为后来建立发展游击武装队伍奠定了基础。
2.建立武工队,发展游击武装
1947年9月至10月,中共贵县中心县委领导发动横县起义、上林古思起义、贵武边起义,沉重打击国民党的反动势力,揭开了桂中南武装斗争的序幕,掀起革命武装斗争的风暴。武装起义震惊了国民党广西当局,他们立即调集重兵,对游击区进行重点“围剿”镇压。起义受到挫折。
1948年2月底,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杨烈率领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十九团主力(横县起义部队)转移到合浦县,接受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的安排,再回桂中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巩固老区、开辟新区。返回横县后,杨烈亲率横县第二武工队北上镇龙山活动。3月23日,在宾阳东区新梁村水碾屋召开上林、武宣、贵县、宾阳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共香港分局关于由武装大搞转为武装小搞的指示,总结横县、上林、贵县、武宣等地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东山再起,恢复老区,发展新区”的口号,贯彻“挖塘养鱼”“放手小搞”的方针,决定组织武工队,积极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开辟革命村庄和发展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反动分子,消灭小股敌人,打开斗争的新局面。
1948年3月底,在杨烈的直接指导下,宾阳党组织在三光乡上赤土村组建宾贵来迁四县边界武工队,队长李杏安,政治指导员陈雄,计有20余人枪,人员主要由三光、林山、民治等乡村的群众武装骨干组成。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宾阳地下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武工队。此后,这支队伍流动活跃于宾阳东区的三光、林山、洋桥、民治等乡以及与贵县、来宾、迁江三县交界一带的村庄,发动群众成立解放同志会(农会),震慑敌人。
1948年5月20日,根据梁瀚嵩提供的信息,桂中南地下党为了“求生斗争”,采取行动,宾贵来迁武工队与横县第二武工队联合在宾贵公路六瓮桥段伏击一辆国民党桂系银行汽车,缴获车上金圆券(纸币)、白银、烟土、布匹等物资。李杏安与3名队员断后掩护队伍往山上撤退,在阻击来敌战斗中壮烈牺牲。队伍暂时分散隐蔽。
1948年9月,随着宾阳区、乡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来,革命斗争趋于活跃。11月,宾阳党组织召集宾贵来迁边界武工队大部分队员和东区部分群众武装骨干,组建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第十五武工队,共24人枪,队长巫雄,政治指导员周毅。武工队再次活跃在东区各村,革命群众扬眉吐气。
1949年2月,召集南区部分党员和群众武装骨干,在三王乡北门村组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第十六武工队,计有17人枪,队长周秋芳,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黄日华。队伍主要活动于南区三王、大桥、廖平、王灵、中华、山口、武陵等乡一带村庄。
宾阳各地除了组建县级武工队外,还先后组建了4支区级武工队。在各革命乡村,还有一批武工组和大量的地下军(民兵),一般由党领导的解放同志会(农会)掌握。
1949年6月1日,遵照中共桂中南地工委关于“好人好枪送主力”的指示,十五武工队14名队员在民治乡沙古村编入桂中南十九团主力部队教导连。7月10日,为了适应准备大搞、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需要,中共宾阳县委以十五、十六武工队为基础,调集东区武工队和民治、黎塘乡武工组及部分地下军,扩编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宾阳部队,设3个连,共350多人。9月,宾阳游击部队80多人奉调到横县,编为十九团红光连,协同主力部队作战。
11月10日,宾阳游击部队在东区与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八支队(原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扩编)二十三团会师。14日,中共桂中南地区委员会(简称桂中南地委)决定宾阳县成立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八支队新二十二团,团长陈雄,政治委员曾小琳,政治处主任莫展之。同月30日,正式宣布组建第八支队新二十二团,下辖志雄连、志明连、志仁连、志英连4个连,全团共516人。
3.游击队活动和反“清剿”斗争
党领导的宾阳武工队诞生后,执行“挖塘养鱼”(意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群众基础,扩大游击区域,发展人民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的方针,武装开辟村庄,发动群众进行反“三征”和“求生斗争”,镇压顽固反动分子。1948年底1949年初,宾阳县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区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加紧对革命游击村庄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扫荡”。中共宾阳县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英勇开展反“围剿”斗争,粉碎敌人的图谋。
华罗村反“围剿”战。1949年1月20日,驻贵县樟木乡的国民党省保安连和2个自卫中队突然包围宾阳东区革命村庄华罗新村、马罗、叠子三村,企图捉拿革命骨干。新村的50多名地下军固守村庄,抗击敌人进攻。叠子村地下军抢占山顶射击支援。北罗村40多名地下军赶到参战。沙古等村80多名地下军闻讯前来支援,登山助战。中共宾阳东区支部委员李华新率石灰、伶俐等村的地下军60多人赶来助战。激战一天,游击队毙敌5人,伤敌10余人。敌狼狈退走。反“围剿”战取得胜利。(www.daowen.com)
新平桥村反“围剿”战。1949年3月23日,转移到三光乡新平桥村休整的十五武工队突然被国民党县自卫队200多人包围。武工队在中共宾阳县委书记陈雄带领下,顽强据守房屋抗击。下午,省保安队200多人从贵县黄练赶来“围攻”。激战持续到天黑。中共宾阳东区区委副书记李华新率附近村庄的地下军从外围袭击敌指挥部。武工队趁敌慌乱撤出。此战武工队毙敌9人、伤17人,己方牺牲1人,在战斗中经受了严峻考验。
新梁村反“围剿”战斗。1949年5月29日凌晨,在国民党桂林绥靖公署主任李品仙的指令下,省保安团和贵县、宾阳两县自卫队共1000多人突然包围民治乡新梁村,企图抓捕暗中支持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梁瀚嵩。梁瀚嵩与在村里工作的中共桂中南地工委政工员唐启明组织村警卫队和武装人员(解放同志会会员)顽强抗击。次日傍晚,敌人攻入村内。梁瀚嵩、唐启明等22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3名革命群众被捕监禁。正在村中准备组织召开妇女干部会议的中共桂中南妇工委主任刘洁明等在群众的掩护下化装趁乱撤出脱险。
新梁村战斗旧址(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磨道桥伏击战。1949年6月1日,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教导连(主力连)和宾阳、贵县武工队转移到宾阳林山乡马罗村。6月2日早上,国民党省保安连从贵县黄练出发,企图奔袭游击队。教导连和武工队获悉后,即在敌必经之道的磨道桥处设伏击敌。战至傍晚,敌败退,至夏王山又被民治乡武工组及地下军打击。驻贵县大村的省保安连闻讯增援,也被武工组、地下军阻击。此战游击队毙敌20多人,伤敌20余人,己方牺牲2人,4人受伤。
黎塘战斗。1949年7月4日,中共桂中南地工委委员林夏与宾阳县委书记陈雄等会商,认为解放军南下很快打到广西,应尽快扩大游击武装,扩编游击部队,集中力量进行大搞,对敌人开展进攻,打击地方小股敌人和镇压反动,反击敌人加紧对游击村庄的“清剿”。为了阻滞敌人“清剿”进程,争取时间组建主力,壮大武装力量,7月7日晚,县委出动2000多人对县内交通要道和电话线进行破坏。10日,县委将十五武工队、十六武工队、东区武工队和部分乡村武工组、地下军整编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宾阳部队,设3个连。12日,游击部队伏击从民治乡撤回黎塘圩的国民党县自卫队,俘敌5人。14日,国民党省保安队、县自卫大队及乡自卫队、民团150多人从黎塘分三路围攻驻于潘山、琴堂等村的游击部队第一、第二连。游击部队和地下军予以反击,战至下午敌溃退逃回黎塘。此战毙伤敌10多人、俘2人。16日,敌保安连及县自卫队出动260多人再次围攻潘山、琴堂村。游击部队第二、三连正面沉着应战阻击敌人,第一连迂回攻敌后背,战至下午敌溃不成军,再逃窜回黎塘圩。此战毙敌5人。连续多日反“围剿”胜利,极大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17日,黎塘周围5个乡的部队和革命群众自发出动1200多人包围缩于黎塘圩之敌,佯攻呐喊,偶尔打枪打炮,震慑敌人。游击部队由于无阵地战、攻坚战的经验,又无攻坚武器,又获知贵县、宾阳增援之敌将至,19日立即撤退,并动员地方干部带领部队和群众迅速疏散转移。黎塘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宾阳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以来,组织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共毙伤敌60多人。
磨道桥伏击战旧址(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古民山反“围剿”战。1949年7月30日,中共宾阳西区支部书记莫展之率西区武工队20多人,与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五团第三营第七连(上林县游击部队)100多人转移到宾阳太守乡保证村,准备动员借枪并收缴反动分子的武器。31日早上,游击队被省保安连和县自卫队300多人奔袭。游击队分两路抢登保证山、古民山,占据制高点,部分留在村中抗击。敌多次进攻被击退。战至天黑,敌未能得逞而退。此战敌伤亡20多人。游击队牺牲5人。
古民山战斗旧址(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苍抱岭伏击战。1949年11月3日,在宾永边界活动的永淳县坚强连和宾阳县红光排、志勇排从中华乡黎村开进到山口乡上施村,准备筹粮。4日,驻武陵圩的国民党省保安连和自卫队、民团300多人前来偷袭。宾永游击队联合部队在村南的苍抱岭布防伏击,战至黄昏,敌落败而逃。此战毙敌17人、伤敌12人、俘5人。
凌动村战斗。1949年11月20日,宾阳游击部队转移到贵县樟木区凌动村休整。22日晨,遭国民党省保安团一部与贵县特编队、樟木区自卫队及民团300多人突然包围。游击队在陈雄指挥下,第一连向村后及左、右山头攻击,抢占制高点;第二连固守村庄,阻击村前敌人的疯狂进攻。战斗持续到傍晚,敌未能攻入村内而退走。此战游击队毙敌5人、伤敌10多人,己方牺牲1人。
来鹿村战斗。1949年11月27日,宾阳北区新一连和上林东南区新一连从上林县昃岭村转移驻宾阳三塘乡来鹿村。翌日凌晨被国民党宾阳县自卫队200多人包围。游击队一部抢占村后背山,一部固守村庄。战至下午,后山被敌攻占,游击队撤到昃岭、罗密村。天黑后,上林东区地下党率群众武装赶来支援,内外夹击,敌退走。此战毙敌8人,游击队牺牲5人。
苍抱岭战斗旧址(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宾阳游击队在各地的广泛游击斗争,粉碎敌人的不断“围剿”,主动出击袭击敌人,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志,加快地方反动政权的瓦解。
(三)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1.建立发展人民解放同志会
1947年春中共宾阳县支部转移到东区后,积极发动群众,开辟村庄。通过串联发动群众,培养骨干,成立村人民解放同志会(农会),又通过骨干串联附近乡村,由点到面扩展。人民解放同志会(农会)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组织,以农村中的贫苦农民为核心,乡村中凡是赞成革命、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各阶层人士都可以入会。1949年1月,为了加强领导,宾阳成立宾阳县人民解放同志会总会,公开组织,曾小琳、莫展之担任正副会长。
在宾阳东区,1947年春到1949年底,三光乡先后建立17个村级农会,林山、民治、黎塘乡分别建立18个、14个和13个村级人民解放同志会,黎塘乡成立乡级人民解放同志会。除几个村被反动分子控制外,其他村普遍组织起来。在宾阳南区,1948年3月首先建立三王乡人民解放同志会,接着发展到大桥、廖平、王灵、中华、镇宾、山口、武陵等乡村。在宾阳西区,1949年2月首先在太守乡吃饭新村建立西区人民解放同志会,随后先后建立4个村级人民解放同志会(农会)。1949年底,全县有村级人民解放同志会87个,会员4000多人。
1949年宾阳人民解放同志会借枪收据(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人民解放同志会(农会)积极配合和支持地下党、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主要任务是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革命形势发展,团结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征粮、征税、征兵的斗争,开展“求生斗争”;筹集枪弹、粮食、药品等物资支援游击队;接待掩护革命同志和过往部队,送信带路,站岗放哨;有时负责交通联络,探听敌情,递送情报;动员群众参加游击战斗等。
2.发展地下交通情报站(网)
1947年春,中共宾阳支部转移到东区开辟革命村庄,建立交通联络站。随着革命斗争的开展和武装斗争的发展,交通联络站逐渐增多,形成广泛的地下交通情报网。至1949年底,先后建立了东区民治乡的新梁村、古托村、杨村、沙古村交通站,三光乡的石灰村、上赤土村、新平桥村交通情报站(其中新平桥村为县总站),林山乡的伶俐村、帽子村、林山村、叠子村交通情报站,黎塘乡的琴堂村、马塘村、欧阳村交通站和黎塘街交通情报站;南区的三王乡北门村、官岭村、鱼坝村、周村交通联络站(其中周村为县总站),大桥乡的许村站,武陵乡的石钵村、谭美村交通站和县城新宾南街交通站,西区的太守乡黄京村、北兰村设立交通站(其中北兰村为西区总站),北区的上河、里道、周鸡、公义、恭村、下六蒙等村交通联络站(点)。这些交通联络站(点)由地下党组织建立、掌握,主要由解放同志会会员担任交通员。交通站(点)积极传送情报、护送干部、转运物资、安排后勤,侦察敌情,监视敌人,及时发现敌人动向,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了解敌军的组织、活动情况,密切协同地下党游击队活动。
宾阳县人民解放同志会募捐军粮公函(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