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宾阳县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抗日活动
1944年11月宾阳第二次沦陷后,躲避到武陵千七山(县国民中学避难至此)的宾阳县县长胡学林由于不发动、不支持群众抗日,拒绝拨粮饷给临时组织的联防纵队,激起当地群众的极大不满。11月24日,群众蜂起冲击,县府人员被冲散,胡学林逃回陆川县。广西省当局即电令第四战区宾阳民团指挥官梁瀚嵩兼任宾阳县县长。12月4日,县临时政府在镇龙山区的双桥乡圣山庙成立。梁瀚嵩提出“不分党派,共同抗日,保家卫国”的口号,重用一批原隐蔽在开智中学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到县府任职,共同议事抗日。进步人士梁炎昌担任县临时政府主任秘书(代行副县长工作),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利用政府权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县临时政府组建了抗日自卫大队,70多人枪,轻机枪4挺,主要活动在黎塘、双桥乡一带村庄,先后在新梁、安城、司村等地进行阻击、袭击、伏击战斗20多次,击毙敌军50多人,缴获战马2匹,枪弹、军用品一大批。
宾阳县抗日临时政府在双桥乡(今王灵镇)圣山庙成立旧址(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在东区、南区、北区及三光、民治乡建立了5个据点。派任东、南、西、北、中5个区区长、乡长,区长兼任自卫队联队大队长,各乡村组织自卫队,领导民众对敌抗战。1945年3月下旬,东区三光乡乡长兼抗日自卫队长李杏安率领20多名队员与平桥村游击队联合作战,抗击了1000多名日军的猖狂进犯;在东区多次伏击宾贵公路的日军运输队。以开智中学学生和双桥青年学生30多人组成县府抗日宣传队,在双桥、黎塘、镇宾一带活动,出版战报,刷写标语,到集市、农村宣传抗日,教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群众坚持抗日,打击汉奸。
(二)宾永革命同志会成立及抗日活动(www.daowen.com)
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宾(阳)永(淳)革命同志会成立旧址(今宾阳县中华镇山鸡村)(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44年11月下旬,中共党员张宝鲜(宾阳籍)奉中共广西省工委代理副书记、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主任黄彰的指示,从贵县返回宾阳,串联从原广西学生军回来的宾阳籍吴永福、曾宏春(曾小琳)、黄元府(黄哲平)、张茨敏和永淳籍屈汉平、覃以源、韦香山(韦崇山)、屈济学等人,于12月中旬在中华乡山鸡村成立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宾(阳)永(淳)革命同志会。会员分别在芦圩、武陵、中华、镇宾及古辣等圩镇张贴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的通告,散发抗日救国传单,深入乡村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鼓励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村组织武装,实行联防,共同打击敌人。有的同志会成员还发动和领导群众直接参加抗日战斗。1945年1月,在宾永革命同志会的支持下,人民抗日联防大会在中华乡蒙记村召开,发动各阶层群众共同抗日。宾阳沦陷期间,一些失去党组织关系的原中共党员,在各地积极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英勇打击日军。如蓝结佳(原中共宾阳北区支部党员)、黄猷(原中共宾阳北区支部书记)等在北区组织成立抗日同盟会、抗日义勇队;周杰(原中共宾阳县委委员)等在南区组织成立抗日筹备会、抗日自卫队;张茨敏(原中共宾阳西区支部党员)等在西区组织成立抗日自卫队;李杏安(原在广西学生军入党)在东区三光乡组织成立抗日自卫队等。1945年3月,黄彰发动和领导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被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镇压而失败,黄彰牺牲,张宝鲜失去与上级的联系,宾永革命同志会停止活动。
(三)宾阳民众痛击日军
宾阳县居邕柳、宾贵2条公路干线的枢纽,是日军“大陆干线”的一段。日军第二次占领宾阳后,盘踞县城及驻守公路沿线的芦圩、黎塘等圩镇据点,不断来往于公路交通线,施行“以战养战”的策略,经常游窜到各乡村,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面对日军的暴行,宾阳民众满怀义愤,抗敌意志坚强,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抵抗。有枪出枪,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全县乡村出现许多抗日自卫队、义勇队,因地制宜开展阻击、偷袭、伏击日军等游击战斗。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相互联动,出现团结抗战的局面,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全县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500多次,沉重地打击了凶恶的侵略者。在抗敌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其中,1944年11月25日,欧村抗日战斗,打死日军2人,打伤2人,己方重伤4人,是宾阳县第二次沦陷后宾阳民众最先打响抗击日军的战斗。1945年1月4日,木棉村抗日战斗,毙敌兵14人、生擒8人,缴获日军军用品10多件,并夺回木棉村被劫的财物和耕牛。1945年1月至3月,恭村抗日战斗,一次次击退来犯之敌,毙敌33人,恭村指挥战斗的蒙恩涵牺牲,18名群众被杀害。1945年3月至4月,滕村抗日战斗,多次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共打死日军11人,击伤60多人。1945年4月20日,司村抗日战斗,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