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宾阳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多姿彩

宾阳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多姿彩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已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2011年,宾阳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称号,2013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繁华奖“群星奖”。甘棠彩凤于2013年11月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49年12月2日,宾阳县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宾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努力探索,致力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宾阳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多姿彩

宾阳县是个多民族地区。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现居住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满、黎、土家、白、藏、傈僳、朝鲜、布依、傣、哈尼等21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历史上,在清末,宾州有人口17万人。1949年,宾阳县共有85527户375119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较快。1980年,全县人口达到145514户712052人。2000年,全县人口普查常住总人口为211200户963060人。201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06.22万人(城镇人口33.62万人、农村人口72.6万人),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2万人。

宾阳县露圩镇壮族姑娘(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普通话外,宾阳县内使用的主要有宾阳话(桂南平话)、新民话(客家话)、永淳话、白话(粤语)、桂柳话(西南官话)等。宾阳话是独特的地方方言,讲宾阳话的几乎遍及全县各地,占全县总人口的70%左右,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1%。

宾阳县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文化厚重,人文昌达,民风淳朴,素有勤劳俭朴、热情好客、善良诚信的传统。古老的土地历史沧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孕育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文物胜迹。全县现有馆藏文物110余件(套),其中有西周铜樽、铜钺、铜编钟战国青铜鼎、铜矛、铜剑、战国铜鼓、宋代陶坛等;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其中昆仑关战役旧址——白岩前线指挥部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思恩府试院、宾州南桥、古辣蔡氏古宅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单位,县级保护单位2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瑰丽多彩,列入各级保护名录39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5项、市级7项、县级16项),“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宾阳“老窍”传说故事、师公戏、丝弦戏、游彩架、露圩壮族圩逢节、织锦技艺、宾阳酸粉制作技艺、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宾阳“三娘乖”、邹圩陶器制作技艺、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等先后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已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宾阳出土文物——西周铜编钟(宾阳县文物所供图)

战国铜鼓(宾阳县文物所供图)

宾阳传统工商业历史悠久,比较发达。远在唐代,宾州产的筒布、蕉布被列为贡品。宋代,宾州“工于织布,煮练如雪,缜密可爱”;竹编、藤编器具也是一绝,藤桌、藤器被列为贡品;编制的竹蕈(席)质量精美,南宋名臣郑刚中曾赋诗盛赞。宾州古辣圩出产“古辣泉”酒,风味独特,是为广西名酒之一。明代,葛布、竹纸、莞席、陶器、瓷器、纸扇等是宾州重要的手工业品,造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手工业行业,明万历《广西通志》称“宾州纸极佳”。至清代,手工业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芦圩是当时广西四大圩市集镇之一。20世纪30年代,宾阳为广西农村手工业最发达的县,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手工业专业村。其中陶瓷业尤为突出,产品远销云南、贵州等省。新中国成立后,宾阳传统手工业传承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竹编工艺品一直是宾阳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宾阳壮锦是广西壮锦后起之秀,桂西各县壮锦的代表,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199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指定产品。瓷器、竹编、壮锦被誉为宾阳“三宝”,是宾阳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主要标志。新桥镇小五金加工制造业有着深厚传统基础,“小五金之乡”闻名全国,2015年被自治区工商联授予“广西小五金之乡”称号。

宾阳炮龙节舞龙活动(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民俗风情内涵丰富。宾阳每年除了有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炮龙节、灯酒节、“三月三”壮族歌圩、“四月八”壮族圩逢节、邹圩端午赛龙舟节、陈平梅花节、和吉葡萄节等地方节庆活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宾阳炮龙节在县城举行,已成为吸引众多游人的旅游品牌节日。2011年,宾阳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称号,2013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繁华奖“群星奖”。宾阳是“中国炮龙之乡”,名扬天下,多次走出国门表演,在国际上颇具盛誉。2010年2月,“宾阳炮龙”赴新加坡参加春节“国际妆艺大游行”活动。还与中国台湾连续举办了3届南宁(宾阳)—台南(盐水)“双炮”交流系列活动。

民间文艺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有师公剧、丝弦戏、采茶戏、八音、仙马舞、彩凤舞、群鼓舞、游彩架、踩高跷、壮族歌圩、八音、侬歌等等。甘棠镇民间民俗活动的舞彩凤,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舞凤通常在节日里进行,意以祈求人民生产丰收、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爱情美满。甘棠彩凤于2013年11月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川秀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景区(点)主要有国家AAAA级景区2家(昆仑关战役旧址、稻花香里旅游区)、国家AAA级景区1家(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及宾州古城、程思远故居、陈平名山生态旅游区等。(www.daowen.com)

解放以前,宾阳县社会经济衰败,战乱频繁,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文化十分落后。农业经济是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到1949年,全县总人口37.51万人,全社会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仅为2500.54万元,人均产值66.66元;粮食总产6269.9吨(较1937年增加946.9吨),平均亩产只有68.5公斤(较1937年下降69公斤),人均有粮167公斤。除零散的个体手工业外,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商业萧条,交通运输业也很落后,只有几条狭窄的砂石泥土公路。城镇极其简陋。解放前夕,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物价飞涨,国民党当局发行的金圆券已如同废纸,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1949年12月2日,宾阳县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宾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努力探索,致力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剿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随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建设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过挫折和失误,但仍然取得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比拟的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宾阳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体制改革,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宾阳的发展迈入新时代。全县上下心怀梦想,众志成城,锲而不舍,努力拼搏,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发展定位,聚力加快“活力宾阳、实业宾阳、诚信宾阳、生态宾阳、宜居宾阳、幸福宾阳”建设,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了宾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1940年的宾阳县城(新宾)(宾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

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719591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4302万元,分别是1950年、1978年的700.5倍、88.19倍。财政收入达到201265万元,分别是1950年、1978年的5919倍、233.48倍。宾阳县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民营经济强县,工业形成了以新型建材业、林木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现代仓储物流业等为主导产业化集群。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7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4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宾阳制造”产品闻名遐迩。农业成为首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广西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名优粮食、桑蚕、糖料蔗、蔬菜等产业在广西占有重要地位。

城乡面貌沧桑巨变,日新月异。2019年,宾阳县城已基本形成现代中等城市规模构架,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千米。全县城镇人口36.85万人,城镇化率达44.35%。城区供水、排水、供电、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楼房鳞次栉比,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农民,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卫星电视、用上了卫生厕所。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已进入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时代。5条铁路干线(高铁2条、普铁3条)纵贯县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83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占28.1%;公路货物运输量1079万吨,旅客运输量413.5万人。全县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公路,94.4%的建制村客运通达。城市公共汽车开通线路27条。邮政电信快速发展,至2019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0.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54万户,互联网用户15.67万户。

宾阳县城新貌(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19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61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70元,分别是1956年、1978年的442倍、221倍。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218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707338万元。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路,农民群众住上了砖瓦房、小洋楼。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从温饱型向多样化飞跃,“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不再是富足生活的标配,汽车、家电、移动电话、电脑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外出休闲旅游成为时尚。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2015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减贫14750户54115人,贫困发生率由5.32%下降到0.34%。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告别了贫困的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正在向小康与富裕的生活迈进,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改革开放以来,宾阳县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西粮食生产基地县”“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双拥模范县”“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县”“自治区健康促进县”等一系列国家、自治区(省)级荣誉称号。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一项项辉煌的业绩,记录着宾阳人民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实践中的智慧和汗水,记录着宾阳经济社会发展华丽嬗变的奇迹。美丽富饶的新宾阳已成为镶嵌在八桂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