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河流域暴雨监测预报技术:预报指数查算表、计算式及定性判据

黄河流域暴雨监测预报技术:预报指数查算表、计算式及定性判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预报时刻温湿能量特低,可根据预报未来12h的温、湿值再乘上式计算出的K2A×0.6作为预报指数。表12-7K4——特殊天气(因子)预报指数续表五、K5——强雨落区的基本天气型强雨落区的基本天气型见表12-8。

黄河流域暴雨监测预报技术:预报指数查算表、计算式及定性判据

一、K1——天气系统指数查算表

K1——天气系统指数具体查算见表12-4~表12-6。

二、K2——能量指数计算式(温、湿、稳定度及温湿平流预报因子)

1.K2A三花间温、湿、稳定度指数计算式

K2A= [Td 地面(郑州+洛阳)/2+850hPaTd(郑州)]-34+(郑州850hPaθSE-66)+ [(K 郑州-28)+郑州(500-850hPa)]/2-(Si-0.5)。

说明:

(1)上述四项的各项指数和的最大正值均限于10,最大负值均限于5。

(2)若预报时刻温湿能量特低,可根据预报未来12h的温、湿值再乘上式计算出的K2A×0.6作为预报指数。

2.K2B三花间东部、南部边界的温、湿能量输送(平流)指数计算式

K2B=850hPav×Td(郑州+上风方站)/20+850hPa¯v×ΔT(上风方至郑州的温度平流)-850hPa[T-Td(郑州+上风方站的平均值)-6]。

说明:

(1) 取郑州与上风方站同一风向的平均风速,ΔT(郑州减上风方站的温差)。

(2)各项最大值一般限定为只取正值。

(3)当850hPa前2 项或其中某一项指数特低时,可用同一方法计算700hPa的指数K2B×0.6作为预报指数。

三、K3——动力因子指数

此项指数是采用安徽气象研究所的1980~1984年7月、8月的物理量资料,(取郑州、南阳、西安三站资料三角法计算)通过与三花间区域25个不小于降雨例子进行拟合统计得出中到大雨指数13,大到暴雨指数27并以此为基数推算出其余各级强雨的动力指数。

表12-4 K1— 天气系统指数查算表*

表12-5 K1— 天气系统指数查算表*

表12-6 K1— 天气系统指数查算表*

K3——动力指数计算式:

K3(动力)= -DQ850hPa(水汽辐合)+850hPa(涡度)-[D850hPa(散度)×2]-W 垂直速度[(w850hPa×2)+w700hpa+w500hPa]+D(相对散度D200hPa-D850hPa)

说明:

(1)实际预报中可取三花间内的最强指数区。(www.daowen.com)

(2)此次实验采用不小于中~大雨的动力气候值,是在目前尚无实时物理量资料的情况下而用之,今后如取用实时资料效果可能有所改进。

四、K4——特殊天气(因子)预报指数

当综合预报指数(∑K1、∑K2、∑K3、)算出后,在天气分析中又发现或预计未来预报时段内又可能出现导致降雨增强(或减小)的某些特殊天气条件,则由表12-7中相对应的K4 值,对∑K 值酌情合理修正或在雨强、范围上作部分或局部调整。

表12-7 K4——特殊天气(因子)预报指数

续表

五、K5——强雨(不小于中到大雨)落区的基本天气型

强雨(不小于中到大雨)落区的基本天气型(天气系统配置型式)见表12-8。

六、K6——强雨云团发生、发展及移动的参考指标

1.各级云顶温度对应的雨强及天气环境条件

各级云顶温度对应的雨强及天气环境条件见表12-9。

强雨云团:云顶温度-60~-48℃,6h雨量10~25mm。

暴雨云团:≤-60℃,6h雨量≥25mm。

中间尺度系统:水平尺度500km 左右的低层低涡、倒槽、切变线等气旋式扰动系统及低空急流。辐合量-1×(-10-5)·s。生命史不小于1d。

2.强雨、暴雨云团的发展及移动

强雨云团多沿低层能量锋及伴有风向垂直切变的切变线移动,或多沿3~6km 的气流带移动,当移入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区、气旋式风场扰动区则可加强形成暴雨云团。

太平洋副高西北侧边沿出现的强雨云团,若各层风速很小(≤6m/s)、副高稳定,则云团徘徊少动;若有低层冷切变、冷气流加入,则云团发展。

表12-8 K5——强雨(不小于中到大雨)落区的基本天气型(天气系统配置型式)

注 冷锋坡度≥,暖切变(或暖静止锋)坡度≥易产生强降雨(不小于中到大雨),锋面切变坡度愈大降雨愈强。

表12-9 各级云顶温度对应的雨强及天气环境条件表

椭圆或圆形的云团较带状移动慢(低涡切变线云团较冷锋云带移动慢),移动慢的云团易加强。

当高空槽明显落后于锋面云700~800km 以上时,云团不易发展为大到暴雨云团,云顶温度多高于-48℃;当强雨云团移入低能量区(T-Td≥10℃)或风场辐散区(高压区)时,则易减弱。

3.各天气型的强雨云团特征

在副高西北侧,冷暖系统结合或低空急流移入时,易产生突发性的面积不小于3万km2 大到暴雨云团。

中间尺度的低涡、气旋台风易产生“大型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强雨云团面积多达10余万km2,暴雨云团面积多达5万km2 左右。

快速移动的单一冷锋的暴雨云团面积大多小于3万km2,暴雨区分散。

单一低空急流的暴雨云团面积多在2万~3万km2,易产生局部暴雨。

暖横切变或冷锋、静止锋、倒槽与冷切变、冷锋结合产生的强雨、暴雨云团面积仅次于低涡、台风产生的云团面积,为3~5k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