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邮村傩戏的功能和特色-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石邮村傩戏的功能和特色-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邮村的傩戏能够在六百年间代代相传,一定是因为它对石邮村以及附近的村民有着实际的意义,否则,不可能绵延及今。在每年一次持续十六天的行傩活动中,石邮村的每个人尤其是吴氏后人,都会追思慎远,接受一次家族历史的教育和缅怀先祖的功绩。石邮村行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傩事现象,在石邮村的周边乃至整个南丰县,行傩活动成了当地特色鲜明的风俗,故而,傩班也较多。很多村镇的傩戏剧目同于石邮村,亦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石邮村傩戏的功能和特色-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和物质性事象一样,精神性的事象,如果对人没有实用性的功能,是不会传之久远的,甚至都不可能产生。宗教、风俗、文艺、伦理、法律,等等,莫不如此。石邮村的傩戏能够在六百年间代代相传,一定是因为它对石邮村以及附近的村民有着实际的意义,否则,不可能绵延及今。那么,石邮村的傩戏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归纳起来,约有三点。

一是能够驱鬼逐疫,保地方平安。古人认为,人的疾病甚至灾难多是由疫鬼所致,解决的方法无他,就是驱逐或消灭它们。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卒岁大傩,驱除群厉”云:“卒,终,谓一岁之终。傩,逐疫鬼。善曰:‘《汉旧仪》曰:昔颛顼氏之有三子,已而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瘧鬼;一居若水为魍魉蜮鬼;一居宫室隅,善惊小儿。于是以岁十二月使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持盾,帅百隶及童子而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也。’”[13]石邮村的“演傩”与“搜傩”,借助于雷公、钟馗、关公、开山等神灵在全村公共场所以及各家各户驱逐鬼疫,其目的就是将对人、畜以及生活环境有害的东西统统清除掉。据村民介绍和我们实地观看,村民对行傩活动极其热情,没有一家不积极地参与。即使有人到外面打工,也要等到行傩活动结束后才离开村子。否则,一年中心里都不会踏实。

二是祈祷先祖与神灵保佑,使其人丁兴旺,生活美满。石邮村的行傩活动都是在正月初一举行,而且,无论是在花寝、祠堂,还是在各家各户,都少不得《开山》与《傩公傩婆》这两个剧目。何以会演表现盘古氏开天辟地的《开山》呢?因为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就好像盘古氏从混沌中开凿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一样,寓示着人们一切从新的开始,迎接顺利的一年。为什么又从傩神庙与安放先祖牌位的祠堂开始呢?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祭祀祖先与众神,供奉祭品,让他们感知到后代或石邮村民对他们虔诚的恭敬态度,以保佑人们身安年丰。演《傩公傩婆》是祈祷人丁兴旺。旧时,人们特别重视人口的繁殖,因为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兴衰。人口减少甚至绝户,什么发家致富、光宗耀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添丁加口是家族的首要任务。搬演年老之人的傩公傩婆还能生子的故事,寓意是不言自明的。又,在“演傩”与“搜傩”中,各家都要请来傩仔即傩神太子来敬奉,也是希望神灵能让家庭多子多孙。关于傩神太子,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傩公进京赶考,住店时老板娘看上了这位举止文雅、慈眉善目的秀才,想把女儿嫁给他,只是考虑到秀才已年过八旬,老板娘担心他无生育能力。晚上,老板娘备了一只装满草木灰的尿盆给秀才夜用。第二天发现盆里的灰上浇出了一个深坑。老板娘遂把女儿嫁给了他,傩公果然与摊婆生下一子,就是大家供奉的傩仔。”南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十老汉生一娃,养个儿子宫长沙,如是老汉亲生子,笑煞长沙百万家。”[14]

三是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每年一次持续十六天的行傩活动中,石邮村的每个人尤其是吴氏后人,都会追思慎远,接受一次家族历史教育和缅怀先祖的功绩。在祭祀悼念先祖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血缘关系的亲密和在大家庭中的温暖,这对于消解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同族同里之人相互扶持、建设和谐村庄,无疑是有意义的;乡民在与由人装扮的各个神祇相处的日子里,或新得知或重温有关他们的神话传说,于是不自觉地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更让乡民开心的是,那些传承了五六百年的剧目,或活灵活现地表现了神的威武和非凡的本领,或摹写了鬼魅的猥琐、丑陋,或呈现出突递滑稽的风格,它们能让很少有机会观赏到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乡民们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快感。

将石邮村的傩戏与苏、皖、湘、鄂、黔、浙、闽等省的傩戏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的每一个剧目都没有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歌唱,没有宾白,没有唱本或剧本,更没有对表演者分什么行当,也就是说,它没有受到说唱艺术与戏曲艺术多少影响;它的演出者不是巫师或道士、和尚,而是真正的庄稼人。戏中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巫师、道士或和尚,演出的内容更不是为了表现巫术的神秘力量和清静无为、因果报应的道佛思想,它的目的就是借助于中国古代的神灵来驱邪逐祟。因此,它是本质意义上的“傩”。这就是它的特色。

石邮村行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傩事现象,在石邮村的周边乃至整个南丰县,行傩活动成了当地特色鲜明的风俗,故而,傩班也较多。据南丰傩文化专家曾志巩调查,“清末62班,民国时期107班,解放初期117班,1983年139班,2000年减少为111班。”[15]而据现存文献和实物推断,石邮傩创建较早,故由它辐射到南丰诸村镇而形成一个傩群,是有可能的。很多村镇的傩戏剧目同于石邮村,亦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当然,在形成一个傩群进而使行傩活动成为风俗之后,石邮傩的持续发展也得到了风俗的强力支持。不过,石邮傩以及南丰其他村镇的傩,在近年城市化的进程中,因许多村民向城市迁移、宗族组织涣散、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新一代村民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而渐趋衰弱。

【注释】

[1]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正义》卷二十五。

[2]许慎《说文解字》卷九“鬼部”。

[3][清]桂坫《南海县志》卷四,第23页。

[4]《宣公遗嘱》,见《石邮吴氏宗谱》第四卷“文献”,第492页。石邮吴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编,2010年。

[5][宋]吴忠敏《宣公行迹实录》,见《石邮吴氏宗谱》第四卷“文献”,第493—494页。(www.daowen.com)

[6][宋]吴忠庆《纶公实录》,见《石邮吴氏宗谱》第四卷“文献”,第496页。

[7]《吴氏重修族谱》卷首《祖训》,清光绪壬辰刊本。

[8]朱熹曾为宋庆元三年(1197)修订的《吴氏宗谱》作序。《王梅溪序》,见《石邮吴氏宗谱》第四卷“文献”,第475页。

[9]吴其馨《石油风俗纪略》,见《吴氏重修族谱》卷首。清光绪壬辰刊本。

[10]太尹公,名庭弼,讳朝宗,号省轩,以茂才举孝廉,明洪武初“荐福建省政和县令,改任潮州府海阳县令”。在其族谱中有“十七世,朝宗,以茂才举永乐元年孝廉,授政和、海阳县令”。《南丰县志》:“吴朝宗,以孝廉授任政和海阳县令,孝子吴驹父。”

[11]吴其馨《石油乡傩记》,写于光绪壬辰年仲夏。见光绪壬辰年刊刻的《石邮吴氏重修族谱》。

[12]吴姓子弟开始不能参加跳傩,是出于族规的约束,其族规有云:“公议:祠上入位,亦宜稽查。倘曾为倡优隶卒役人等,玷辱祖宗,不准入,并不得与办祠事。”而跳傩者属于“优”之列。

[1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第98页。

[14]参见谢庐明、席常华:《论南丰摊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5]曾志巩《江西南丰傩文化》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