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戏艺术特征探究:传统剧目与说话艺术的升华

南戏艺术特征探究:传统剧目与说话艺术的升华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生在这一时段的《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等,皆与说话艺术的提高有关。而南戏剧作,动辄以三四十出的篇幅,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既有讲史话本之规模,又有小说家话本“随意据事演说”之神采,还有诸宫调说唱伎艺之风韵,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

南戏艺术特征探究:传统剧目与说话艺术的升华

赵兴勤

宋、元南戏的出现,不仅将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发展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也有着里程碑式意义。利用鸿篇巨制叙述某一完整事件,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日趋成熟。能否很好地把握这一文学样式,充分发挥它的叙事功能,也是对处于社会底层文人叙事能力的一次考量。

我们知道,早期的叙事文学,与古代史官的“记事”、“记言”血脉相通,逐渐形成了史传文学。后世的人物传记、记事散文的发展,又往往借鉴了史传文学的既有成就。但在诗、文之类的正统文学中,大都以短篇的形式承担起叙事的使命。以诗叙事的,较长者不过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之类;而散文的长篇叙事,除史传及唐人传奇的某些篇章外,却不多见。到了宋代,随着生活内容的日趋丰富、复杂,人们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审视也愈加理性、细微,民间对文学叙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起自底层的民间说话艺人才将故事的讲述延伸至足够的时间长度,“也说黄巢拨乱天下,也说赵正激恼京师。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三国志诸葛亮雄材,收西夏狄青大略”(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上述话本名目,无疑都是远迈前人的长篇。(www.daowen.com)

演述的故事由短篇向长篇发展,既是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使然,也是说话人为谋生计,在本伎艺的发展上所寻觅的一条出路。所讲故事,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为长期占据某一勾栏打下前期基础。同时,也吸引听众日复一日接着往下欣赏,不忍心离去,使文化产品的营销具有了长远的固定出路。产生在这一时段的《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等,皆与说话艺术的提高有关。同样,《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也是民间说唱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当然,这类讲唱文学作品,大都是有所凭依的。这正如当时人所言,“得其兴废,谨按史书;夸此功名,总依故事”

(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引子》),是以史书或传说为依据来说古论今的,却不是凭空杜撰,而“说书四家”中的小说家,倒可以“随意据事演说”(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引子》)。而南戏剧作,动辄以三四十出的篇幅,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既有讲史话本之规模,又有小说家话本“随意据事演说”之神采,还有诸宫调说唱伎艺之风韵,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