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琵琶记调腔本的来源与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琵琶记调腔本的来源与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的调腔本《琵琶记》收藏于浙江绍剧院资料室,是清末和民国初年之间调腔艺人的手抄本,共44出,1988年收入由《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辑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的《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选编》第一辑中。通过与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版本的比勘,首先,可以看到调腔本《琵琶记》来源于时本系统。而通过以上的比勘,也可以说明,调腔本《琵琶记》的渊源是余姚腔和青阳腔本《琵琶记》。

琵琶记调腔本的来源与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

现存的调腔本《琵琶记》收藏于浙江绍剧院资料室,是清末和民国初年之间调腔艺人的手抄本,共44出,1988年收入由《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辑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的《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选编》第一辑中。这一抄本虽出自近代调腔艺人的演出本,但从故事情节、艺术形式来考察,可以看出其渊源较古。

《琵琶记》自元末产生后,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若按产生的年代来划分,即与《南曲九宫正始》所收录的“元传奇”《蔡伯喈》的古本佚曲作比勘,可分为以陆贻典抄本、巾箱本为代表的古本系统与以汲古阁本为代表的时本系统两大版本系统;而按用以演唱的唱腔来划分,在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版本中,可以分为昆山腔本、余姚腔本、弋阳腔本等三个系统的版本。如明种德堂本在卷首的《凡例》中指出:“刻本多未有点板,今照昆山腔调,逐句逐字批点。”玩虎轩本卷首《新校琵琶记始末凡例》也云:“点板黜浙从昆,审经名校。”显然,种德堂本和玩虎轩本属于昆山腔本;而在《时调青昆》、《徽池雅调》等晚明的余姚腔、青阳腔戏曲选集中,多选收了《琵琶记》的折子,而这些《琵琶记》的折子,皆选自余姚腔和青阳腔的《琵琶记》本。

通过与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版本的比勘,首先,可以看到调腔本《琵琶记》来源于时本系统。如调腔本《遣媒》出(汲古阁本《奉旨招亲》)媒婆唱的【醉太平】曲的曲文与汲古阁本等时本同,皆作:“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人都来请我。我只要金多银多,绫罗段匹多,方肯做。又且张家李家夸谈我,道我每须胜是别媒婆。”而与陆抄本等古本系统的版本异,如陆抄本作:“张家李家,都来唤我,我每须胜别媒婆。有动使惹多。”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有注云:

此【醉太平】另是一调,与诗余及【北醉太平】相似。考《张叶》传奇及《牧羊记》,皆有之。与他处异,不知者以其与后“蹉跎,光阴易过”不同,遂改为【踏莎行】,误矣。俗本改云:“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都来请我。”此犹不失本调也。而下接云:“我只要金多银多,绫罗段匹多,方肯做。张家李家夸谈我,道我每须胜别媒婆”,则不知何调矣。乃反谓如彼方叶,何谓?

可见陆钞本的【醉太平】曲是古本中的曲,其格律与诗余及【北醉太平】相似,另是一调,在早期的南戏《张叶》、《牧羊记》中皆有之;而时本不知其为【醉太平】的另一调,以为不合律,故对其作了改动。而调腔本的此曲则承自时本。

再如调腔本《回话》出(汲古阁本《激怒当朝》)媒婆唱的【双鸂鶒】(【前腔换头】)“媒婆告相公知”曲第二句“恨那人作怪跷蹊”下有“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三句,与时本相同,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注云:

时本“跷蹊”下有“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与【第三换头】正同。然古本所无。[2]

可见,调腔本“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三句是据时本新增的。

调腔本在同一出中,牛丞相所唱的“他元来要奏丹墀”曲第二句“敢和我厮挺相持”下,也有“细思之,可奈他将人轻觑。我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清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五句曲文,与时本同,而这五句曲文也是时本增加的,如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也有注云:(www.daowen.com)

此与【第三换头】前段正同,而“圣旨”下又少数句,不合调,岂有脱误耶?时本因其不合,而于“相持”下添“细思之,可奈他将人轻觑。我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清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遂割“读书辈”以下为【意不尽】。及细核之,又与【第三换头】字句不合。及查《千金》、《寻亲》,皆古传奇,而【双鸂鶒】各与此不同,最不可晓。今姑从元本,缺疑以俟知者。[3]

臞仙本据元本,在“敢和我厮挺相持”句下作“读书辈没道理,不思量违背了圣旨。只教他辞官辞婚俱未得”三句,这也说明,调腔本的“细思之”五句也是承自时本。

其次,与《时调青昆》、《乐府菁华》、《徽池雅调》、《词林一枝》、《玉谷新簧》、《八能奏锦》、《大明春》等晚明的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中所选收的《琵琶记》折子比勘,可以看到调腔本《琵琶记》承自余姚腔以及余姚腔的裔派青阳腔本《琵琶记》。如《大别》(汲古阁本《南浦嘱别》)中的【江儿水】曲,分别与属于昆山腔本的汲古阁本及昆山腔选本《吴歈萃雅》和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摘锦奇音》、《怡春锦》中相应的曲文作一比勘:

由上可见,在属于昆山腔本的汲古阁本及昆山腔选本《吴歈萃雅》中皆无滚唱,而调腔本《琵琶记》与《摘锦奇音》、《怡春锦》皆有滚唱,而且其中的两段滚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娘缝针线为何因?只为娇儿去求利名,老娘虽无千丈线,也只为万里系儿心。我临行,只得密缝针线”,文字完全相同。

又如《上路》(汲古阁本《路途劳顿》)出的【月儿高】、【犯尾引】两曲:

续表

续表

在以上两曲中,调腔本《琵琶记》“只见青山隐隐,绿水沉沉,只见青山不见坟,回头只有影随形”、“路远甚艰难,水宿与风飡。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难”、“绿鬓仙郎,朱颜少妇,眼前虽有离别之苦,日后岂无相会之期”、“日暮西山景,游子不远行。柔肠寸寸断,血泪染难成”、“好一似弓动不留弦上箭,丝牢难系顺风舟。你那里去则去终须去,我这里留则留实难留”等滚唱也都与《时调青昆》、《乐府菁华》、《徽池雅调》、《词林一枝》、《玉谷新簧》、《八能奏锦》、《大明春》等晚明的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的滚唱相同或相似。而通过以上的比勘,也可以说明,调腔本《琵琶记》的渊源是余姚腔和青阳腔本《琵琶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