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论丛第15辑:黄朴《祝英台与秦雪梅》研究成果

中国艺术论丛第15辑:黄朴《祝英台与秦雪梅》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略说明成化时,商琳与秦雪梅二人指腹为婚。所以据我个人的推想,是《祝英台故事》吸收《秦雪梅故事》的情节,并非由《祝英台故事》而演成《秦雪梅故事》,两个故事是并行的,不是相生的。

中国艺术论丛第15辑:黄朴《祝英台与秦雪梅》研究成果

南扬按:上面《祝英台的歌》里所记的事迹,完全从秦雪梅的故事中衍化出来的,和普通的祝英台的传说不类。黄先生这篇文章,登在《国学门周刊》第十期上,和那篇很有关系。未得黄先生同意,便把他转录于此,这要请黄先生原谅。

考秦雪梅的故事,坊间有种唱本叫《新刻秦梅雪三元记》。大略说明成化时,商琳与秦雪梅二人指腹为婚。后商家中落,投奔秦氏,秦父有赖婚之意,幸秦母顾念前约,留商琳在花园读书。雪梅偶然到花园中,见商琳不在书房,进去观览,却好商琳回来,见雪梅欲求欢狎,雪梅用正言规劝了一番。后商琳思念不已,潜入内室,又给雪梅拒却,于是就害起病来。秦父知道,瞒了妻子,暗地打发商琳回家,商氏老夫妇知道儿子起病的原因,要想接过雪梅来冲喜,又给秦父坚辞拒绝。商老夫妇没法,把养女爱玉权充雪梅以进,因为爱玉长得和雪梅有些相像的。商琳一时竟被瞒过,可是到了次日,仍被识破,以致病势终于日重一日的死了。雪梅知道商琳已死,便去成服守节。后来爱玉生了一个遗腹子,就是商辂。因为商辂连中三元,所以这部书叫做《三元记》。

此中事实,和黄先生所说的有许多不同之处。黄先生只说桑公子,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后来使女所生之子叫做“林”。而《三元记》里却说是姓商名琳,“商”“桑”声音相似,大概“桑”是由“商”转变的。“林”,在唱本上即是“琳”字的省文。唯一说是其子的名字,一说是公子自己的名字,而子即商辂,这是不同之一。黄先生说“遗以小像”,而《三元记》无之,这是不同之二。黄先生说“秦父伪以使女进”,而《三元记》却说商老夫妇伪以养女爱玉进,这是不同之三。

商辂是明中叶时候的人,实在正统时已经中进士了。《三元记》托名商辂,当然是作于商辂之后。商辂在世时,当然没有人敢做这种书去侮辱他,就是商辂死后,余势尚存,恐怕也不会有人做的。所以推测《三元记》作书的时代,大概至早也在明末了。而且开头说“成化时”,对于商辂的年代不甚明了,说不定是清朝的作品呢。(www.daowen.com)

《三元记》的内容,已是落了普通小说的窠臼了。虽非“私订终身”,而在“后花园”却是相会的,“落难公子”虽没有“中状元”,而其子却连中三元。而且中间充满道学气,如雪梅之正言规劝商琳,以及抚养遗男守节等。实在和梁祝的故事绝不相类,不知怎样一来,两者发生了关系,遂将“指腹为婚”,“男的方面家道中落,女的方面要想赖婚”的种种情节,增饰附会到梁祝的身上去。黄先生说:“民众闵梁之痴,祝之苦也,于是秦雪梅故事以生。”此说我未敢赞同。而且黄先生既说“民众意欲祝梁之团圆也,故有秦雪梅之故事”,又说“第其结果,与祝故事相同”。这岂非矛盾了么?倘黄先生以“桑公子知识较优于梁山伯,秦雪梅得至桑家守节”是进步,则我也不敢赞同。祝英台乔装了男人,所以梁山伯想不到他是女,秦雪梅却始终没有改扮,所以桑公子一望便晓是自己的妻子,桑、梁知识究竟谁优谁劣,实在是不能断定的。至于梁送祝回家,祝把各种东西来表示其为女性,而梁终不悟,这不过是歌曲中插进去的一种辞藻罢了。不然,试看你我二人好一比,好比那公鹅送母鹅等类的句子,说得明白得很,恐怕天字一号的笨人也能了解,何况聪明的祝英台认为可夫的梁山伯呢?再说秦雪梅的守节和祝英台的殉葬,不过是类似的事情,所以也不能认为进步。总之,商琳也仍是痴,秦雪梅也仍是苦,实在毫无进步可言。所以据我个人的推想,是《祝英台故事》吸收《秦雪梅故事》的情节,并非由《祝英台故事》而演成《秦雪梅故事》,两个故事是并行的,不是相生的。质诸黄先生并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十八,十二,廿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