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庙,在宁波西门外十里许的九龙墟。明黄润玉的《府志》说在县西十六里,是不对的。此后《成化志》(钱大昕《乾隆志》引)、《嘉靖府志》、《康熙志》等,都沿其误。尤可笑者,诸志于梁祝的坟墓,则仍依宋元旧志作“在县西十里”,并未依黄《志》,也把它改为“十六里”,凭空把梁祝的庙和墓由贴邻而迁离到六里之遥,编辑时未免太大意了。
庙的正屋为五开间,前后三进。东首余屋里开设了一个小学校,就叫做“龙墟小学”。西首就是坟墓了。那里适当甬江湾曲所在,所以西北两面都有江流的环绕。东西两面,但见阡陌纵横,港湾交叉,志书上所说的接待院,是无从寻觅它的踪迹了。
一进为山门。大门的匾额上写着“梁圣君庙”四个斗大的金字。进大门,中间是个戏台,两旁空着。
第二进为正殿,中间暖阁里供着梁山伯的土像,西首暖阁里供着梁祝二人的木像,都比人来得大。东首的却是个红面孔的神道,但见神位上写的是“敕赐云霄检察护国佑民沙老元帅”十四个字。总之,是宁波一个很受人崇拜的神道,也不必去寻根究底了,本来和梁祝是风马牛毫不相关的,拿他放在这里,恐怕是补阙的意思罢。西首靠窗横着一条板台,上面陈列些经卷之类,台后靠壁一只榻柜,这是庙祝起坐之处,也就是恭候香客之处。榻柜再进来一些,嵌在壁间有两个碑,南首的一个较大,碑文已见光绪《鄞县志》,不过首尾格式微有不同,录之如下:
首:
梁君庙碑记
赐进士第文林郎宁波府鄞县知县事奉旨内召升授北京刑部主事高淳魏成忠撰
尾:
皇明万历三十三年岁在乙巳夏四月
皇清雍正十年岁次壬子孟冬 三堡祀户人等重修
万历至雍正,相隔虽不过一百二十几年,大概因为明清间的兵乱,庙宇遭劫,连那个原碑文也毁坏了,清初重修,所以重刻了一个碑。(只要看“皇清雍正”的一行和前面的字体相同,可见是雍正时重刻的,不是后来加上去的。)北首较小的一个碑,上面记道:
天下事之相习而垂后者,必有人以开其基焉。后之人享其利而食其报者,可不追溯木本水源哉?本庙之有《雨水经》也,由来久矣。初,祠下施、徐、陆、张、沈等七人,业巫祝,精熟《法华莲经》。每于仲秋初旬,在庙后殿虔诵祈祷。雨旸时若,合境平安,于是四方闻而慕之,各将经愿来,请代诵。仰神感孚,日久日盛。所获香金,归庙充公。盈余置产,俾庙祀扩充。兹重建祠宇,庙貌重新,用述始末,并先后增置田亩总数,开列于后。
众堡公立
计开:
旧有田十八亩二分七厘。
首事林君洪载经手,增置田二十亩二分五厘八毫。(www.daowen.com)
首事周君香潭经手增置田六亩七分。
首事施君配高暨嗣尔标经手,增置田一百三十八亩四分六厘。
以上共田一百八十九亩六分八厘八毫。细则备载产业簿内。
同治十三年三月日。
在殿后轩两边的窗板上,刻有陈励的一篇文字,就是记这次修筑情形的。殿前有“风节超然”、“扶伦植纪”等类的匾额。还有几副楹联,如:
同学兼同穴千秋义气谁堪侣,
殉身不殉情一片烈心独自追。
功于国泽于民循吏享明禋谥义谥忠崇庙貌,
生同师殁同穴良朋完夙契有信有别正人伦。
都是迂儒之见,腐气逼人,也不必管它了。
第三进为后殿。中供梁山伯木像,小于人,东供祝英台木像,如人大小,西面也是祝氏的木像,大才如三四岁小儿,帐幔上却写着“送子殿”三字,这是求签问卜之处,兼可以求子了。在庭下也有一个戏台。两殿诸偶像的冠冕袍服,都是彩碧金钿,光辉耀眼,即此一端,可以想见宁波人崇奉的虔诚了。
庙宇始建于何时无可考,《四明图经》引《十道四蕃志》,只说墓而不及庙。李茂诚《庙记》引《九域图记》及《十道四蕃志》,也只说事实可考,没有提到从前有否庙宇。据李氏《庙记》,先于此庙者,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而此庙在宋大观已经建造了,则无论如何总是事实,到现在有八百余年了,其间虽迭更兴替,然历朝的志乘记载不绝。现在的庙,据那个小碑知道是同治末年所重盖的,在民国十二年,又粉饰过一次。
宁波有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所以每到阴历八月初至月半,城中妇女去烧香的非常拥挤。据说月半那天,祝英台照例归宁祝家渡母家,演戏酬神,更为热闹。那个小碑上说,“本庙之有《雨水经》,由来久矣。初,祠下施、徐、陆、张、沈等七人,业巫祝……每于仲秋初旬,在庙后殿虔诵祈祷”云云,可见这种风俗至迟在清中叶已经发生了。
庙里还有梁祝的卧室,妆台鸳帐,颇似新房,里面也有梁祝的偶像。烧香妇女往往以新绣弓鞋置室中,这是从前盛行缠足时应有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