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谜史》引子简介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谜史》引子简介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人,找书,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回答,后来总算在《文心雕龙》里看到了这篇“谐”。可是“谐”所说,到魏晋为止,以后就没有了,谜语的起原是知道了,他的沿革,仍旧没有明白。于这个“史”字,相去很远,很远。现在要说到谜史本身的问题了。刘勰做《文心雕龙》,把“”和“谐”放在一起,实在很有见地。我国古代,语本是用来谲谏的,可是至少也含有一些“谐”的意味。[1]原载《民俗》第46期,1929年2月6日。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谜史》引子简介

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每逢休假,师友之间常常以猜谜为消遣。我虽既不善做,又不善猜,然也觉得很有兴味。

后来在唐宋人的笔记上,看见许多谜语,才知道谜语是很古的了。不过古人的谜语,如:“都来一尺长,上面都是节。两头非常冷,中间非常热。”打“日历”,就是现在民间所猜的谜语。和现在所谓灯谜的,“臣东邻有女,窥臣已三年矣”,打唐诗一句,“总是玉关情”,决然不同。因此不但知道谜语的发源很古,而且知道谜语的体制是随时变迁的。

谜语究竟起源于何时?

他的沿革又怎样?

问人,找书,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回答,后来总算在《文心雕龙》里看到了这篇“谐”。

可是“谐”所说,到魏晋为止,以后就没有了,谜语的起原是知道了,他的沿革,仍旧没有明白。知道问人是无益的,还是找书罢,相信在书中总可以寻出一个谜语变迁的踪迹来。

进入北大之后,得到一个看书的机会。于是,碰到高兴,不是往北大图书馆,便往京师图书馆,满处乱找。如此,前后凡一年半,总算得到这一些小小的成绩。

成绩是有了,怎样的呢?那我自己也知道,实在不妥当得很!于这个“史”字,相去很远,很远。

因为研究的兴趣,改变了方向,就把他搁了起来,一搁就是七八年。

现在知道无论一桩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是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实在材料太丰富了,要是从事研究,决非一个人所能干得了的。

所以,去年在西湖上顾颉刚兄谈及,颉刚兄劝吾把他发表出来,我竟老着面皮答应了。意思就是要想得到几个同志,共同研究,将来从(重)新把他改编一下。要不然,再搁七八年,还是照旧。

现在要说到谜史本身的问题了。一个最紧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是谜语?怎样便不算是谜语?

倘若就现在的谜语而论,那是平常得很,简直不成题。(www.daowen.com)

可是,在古代便不同了。因为古代除正式谜语之外,还有许多顐语、谶辞、童谣等,说他不是谜语,有时却也算得谜语;说他是谜语,有时却实在要不得。

现在把我个人的意思写出来。

“试问为什么要猜谜?”

答语是,“因为猜谜是很有兴趣的事情,可以借此消遣。”

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了,猜谜是一种游戏,并无别种目的。

如此说来,顐语也是一种游戏,也无目的。谶辞和童谣,就不同了。既非游戏,而且造出来的人,有很大的目的在里边。

刘勰做《文心雕龙》,把“”和“谐”放在一起,实在很有见地。我国古代,语本是用来谲谏的,可是至少也含有一些“谐”的意味。自汉以后,渐渐专(转)向“谐”的方面来了。

所以本书凡顐语中具有谜的意味者,一概采录。凡谶辞、童谣等类,一概不录。

然而书中还有几处例外,如骆宾王的童谣,皮日休的谶辞。当时因为有作者的主名,所以把他录入。应录入与否?只好等将来重编的时候再斟酌罢。

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钱南扬书于杭州

【注释】

[1]原载《民俗》第46期,1929年2月6日。署钱南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