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中山创办中国革命同盟会

孙中山创办中国革命同盟会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广州、香港联络会党,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公元1905年八月二十日,孙中山和各革命团体的代表在东京开会,正式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大家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解释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公元1866年,孙中山出身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常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对洪秀全十分崇拜。他的哥哥孙眉是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的华侨资本家。公元1878年,孙中山去檀香山同哥哥一起生活,并在那里上学。

公元1883年,孙中山来到香港读书。此后几年,他先后在广州、香港的西医专门学校学习。当时,中法战争刚刚结束,中国大获全胜,但是清政府却与法国签订了妥协退让的《中法新约》。孙中山为此感到十分悲愤,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国家才能强盛。他发表了不少对清政府不满的言论,被人们看作“大逆不道”。

公元1892年,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取得了执业资格。当年秋天,他到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并开设了中西药局,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称赞。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希望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写了《上李鸿章书》,要求清政府变法自强,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被采纳。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于是,他选择了革命以图国家富强。

公元1894年秋,孙中山又到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进步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公元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建立了兴中会总部,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广州、香港联络会党,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由于叛徒告密,起义计划没有实现。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受到清政府通缉,他先后逃往日本英国,但仍宣传他的革命主张。有一次,他在伦敦遭清使馆绑架并软禁,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获救。(www.daowen.com)

在孙中山的宣传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从1901年起,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创办了许多宣传革命的刊物。同时,国内也出版了不少宣传革命的书籍,促进了进步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和革命团体的建立。1904年,中国国内相继成立了“华兴会”(在长沙)、“科学补习所”(在武昌)、“光复会”(在上海)等革命团体。但是这些力量分散的革命团体,远远不能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公元1905年七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同黄兴宋教仁等商议组织革命政党的问题。孙中山的主张得到了黄兴以及各革命团体的赞成。八月十三日,中国留学生及到会的几千人在东京热烈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孙中山在演讲中痛斥了改良派“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可民主共和”的谬论,极大地鼓舞了革命派的斗志。

公元1905年八月二十日,孙中山和各革命团体的代表在东京开会,正式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大家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成立不久,他们在东京创办了《民报》并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解释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中心内容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平均地权”。上面这十六个字,就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政府,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由于计划不周,力量不够,起义都没有成功。黄花岗起义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