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间的共同存在、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由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使得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具有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的特性。这种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反对将师生间交往关系看成主客体关系,主张在交往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间的共同存在、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同存在状态;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和意义生成;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主体间性教育视阈下的师生关系是扬弃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客二元对立状态而建立起的一种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在、共创、共长、共享的和谐状态。”[76]所谓“共在”即指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是生命的共同存在状态;“共创”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达成相互理解,实现共同创造;“共长”和“共享”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的精神成长和共同分享生命的意义。

主体间性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大学师生本真交往的目标指向也是师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既应该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包括教师的全面发展。由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使得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具有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的特性。一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和诱导,不断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人品修养等各个方面,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不断地重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内化新的文本,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在师生交往中重新认识学生,重新理解学生。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重构的过程。在这种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同时教师的精神生活也会得到质的提升。教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不断发展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条件。因此,本真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应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交往关系。(www.daowen.com)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实现平等交往、相互对话、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建立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相长,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反对将师生间交往关系看成主客体关系,主张在交往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里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是那种被约束、被控制的单子式主体性的发挥,而是平等自由的、交往对话的双向互动的主体性发挥。在师生主体间性的交往过程中,师生通过相互理解,力图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进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师生双方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中,才能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情感内涵[77]。师生通过彼此的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彼此视界的融合。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语言外,如人与自然对话、人与文本对话等。“在哲学解释学中,对话是一种自我的更新或是一种真理的生成。”[78]通过理解,对话双方主体破除了发展的局限性,进行视域的融合,各自走出原来的“旧我”,成为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扩大了的自我,甚至成为一个新的“他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