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式的交往主要是指师生交往远离其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甚至是以形式代替内容。这类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交往的实质性内容。教师为了表现“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的理念,刻意设计了一些千篇一律的交往环节。虽然师生有问有答、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是学生给教师表演、教师为观众表演。虽然教师一呼,学生百应,但教师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智慧活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却仍然还要去问:“他(她)回答得对不对啊?”学生还要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她)回答得好不好啊?”学生齐答:“好!”表演式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交往的过程也因此失去了互惠性,远离了真实。
表演式的交往的表现样式颇多。有的表演式交往表现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比较简单,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回答问题,交往只是浪费教学时间的形式和过场而已。有研究者发现,在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够解决[25]。这类交往仅仅体现的是低智慧性的内容成分,几乎不会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如果我们将课堂提问分为判断描述型(不需要思索,就可以在书本和课文中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逻辑推理型(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维和推理活动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其解决方案是唯一的)和开放创新型(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象提出不同的有创见性的答案)三类的话,教师所提问题多为判断描述型和逻辑推理型,而开放创新型极少。
有的表演式的交往表现为教师的提问比较复杂,确实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太短,师生对话不充分,交往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思想、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见解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刚提出“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的要求,可能还不到一分钟,学生还没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就接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www.daowen.com)
表演式的交往是为了加强双方的交往,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轻则仅仅体现的是低智慧性的内容成分,重则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触发学生真正的智慧活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表演式的交往仅仅流于一种形式,却不具有教育性。这类交往往往带有明显的“矫情”成分,这种“矫情”使得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交往过程也因此失去了互惠性,远离了真实[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