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活动 为了体现“自治”,首先健全组织。针对各种不同对象,设立不同的股,如对市内各教会设有布道股,对市内工商界设有职工股,对教会内外的儿童设有儿童股,对市内各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设有学生股,对市内各界人士设有社会股,此外不属于各股的工作,又设有总务股。各股每年分别向联合会汇报它的活动情况、次数和人数等,以资统计。此外,联合会还设有评议部和执行部以及联席会议(联合会),均设有英文记录和汉文记录,而且以英文记录为主。特别是教会所办的救济工作,更是强调以英文记录为主,以资汇报给国际救济组织机构。同时,还要各教会每年汇报经济收支数字和情况,新旧记名、受洗的教友数字和情况,以及各教会房产的数字和情况等等。
恢复后的联合会由于教会团体增多,活动增加,因此联合会的例会由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必要时还召开临时特别会,特殊情况下外国教会负责人亲自参加,如狄克逊和鲍同仁都参加过例会活动。每次例会都对具体活动责成专人负责执行,并在下次例会时进行汇报。
为了加强联合会对各教会单位的联络,在各教会之间成立了联络网,设了四个教会为中心点,由这四个教会联络附近教会,便于迅速传达消息。
自养活动 联合会从1946年起突出地强调教会“自养”,各教会要“生产自救”。当时联合会搞了一些“自养”活动,主要有:
①联合会多次向市政府为各教会请求“福利”,如冬季煤费、电灯减费、教会房地产免纳捐税,以及购买面粉等等,每次均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各教会都如数享受。
②1946年1月4日,联合会向国际救济委员会请得大批救济金,据不完全统计,联合会曾先后请得传道人救济费600万元(旧法币,下同),灾民救济费200万元,平民救济费100万元,医药救济费72万元。此外,又以接受国际救济委员会委托的方式,分发给各教会救济金300万元,补助传道人救济金500万元等。
同时,联合会还以接受国际救济委员会委托的方式,由青年会和女青年会办理平民教育班,并由大王庄救世军办理粥厂和暖厂,又协同东亚、仁立办理粥厂等等。
③联合会多次介绍购买美国的剩余物资。为了办理这件事,联合会特地成立了一个剩余物资的“经理处”转拨美国的剩余物资,其规模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实惠,有十几个教会和教会团体,原来不肯参加联合会,这时也申请参加联合会,作为团体会员单位。
④联合会除了以办理救济和福利的间接方式谋求教会自养外,还为教会自养采取了直接的具体措施:1946年推举出郭砚田(召集人)、何质夫、魏文举及男女青年会干事各一人,成立了“联合生产小组”,参加了《新生晚报》合作社,为联合会所属各单位准备“自养”的活动。此外,还向各教会大力宣传、推行各种“生产自救”的措施。当时各教会纷纷响应,搞起了不少生产活动。如公理会成立木工班和缝纫班,西门里卫理公会成立了织袜子组,维斯理堂搞起了天中糖厂,卫理公会天津教区在塘沽搞起了农场和豆腐房,青年会搞电影院,还有些教会制钉子、做口罩、电锯、养奶羊等等。
“自传”活动 联合会的“自传”是它主要的工作活动,通过灵修、退修、培灵,祈祷等方式,以口头和文字等宣传方法,进行了大量的频繁的活动。这一阶段的“自传”活动巧立了各种的名目,采取了各种的方式方法。仅就当时的主要内容,分别记述如下:
(1)大搞各式各样的灵修活动
当时联合会在“灵修是自传的内在动力”的标榜下,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灵修活动。
①经常的灵修会
联合会每次例会在开始前总要有灵修会。灵修会除由联合会的成员分别轮流主领以外,也时常请外地人士主领,如李步青、张雪岩、武文蔚、杨绍唐、贾玉铭、陈瑞庭等;此外,也有时由狄克逊、鲍同仁等主领。
②举办退修会及宗教研究会
1946年6月10日至18日,在成都道循道公会,6月20日至28日,在东马路循道公会,连续为联合会各单位负责人举行退修会,均由杨绍唐作灵修讲道。1947年7月14日至16日,假南开大学为会场,又为联合会各单位负责人举行退修会,由李步青作灵修讲道。他们的讲道内容都是不约而同地号召各负责人要“作好灵修,准备广传和平的福音”。
1946年10月4日由狄克逊介绍,请北京田家半月刊总编辑张雪岩来天津,于10月5日至28日,连续举行宗教研究会,参加者除各教会和教会团体负责人,还有少数上层信徒参加。张雪岩讲的总题是“前进的基督教”,大意是说基督教一向是前进的宗教,今后更需要前进。中国经过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列为世界强国之一,所以我们教会各种事业也要相应赶上去。不但宗教工作应当前进,其他事业如教会学校、医院以及文字事业等,也都需要应时前进。
③帮助一些教会推动培灵布道会
1947年4月14日联合会例会决定,通知全市信徒参加4月14日至20日在维斯理堂举行的培灵周,又通知参加4月21日至5月2日在仓门口教会举行的夏季复兴布道大会,这些布道大会都是由王明道主讲的。同年6月2日联合会例会,又帮助推动6月4日至10日在海大道教会举行的培灵大会,这次是请武文蔚主领的。
(2)大搞布道活动
在这一时期,联合会从组织上,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内容上想尽了各种办法,大搞布道活动。在组织上,在联合会之下,成立了一个布道委员会,推举霍培修和张宝轩、何质夫、赵坤、王润澍、马德芳、魏文举、高梦鹤等人为委员,本着联合会的决议,推行布道活动。这个委员会成立后,联合会的布道活动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已往的布道活动都是由各教会自行办理,联合会只是提倡和协助;而在布道委员会成立后,联合会对布道活动是大抓特抓,所举办的布道活动比各教会过去活动的总和还多。布道活动的名目多,人数多,式样多,时间长,地区广,可以说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活动。
布道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按照联合会的号召,推动“天津归主”运动,提出“每人每年引一人归主”的口号,作为“中华归主”的组成部分。布道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如:
①帐棚布道在市内空地上搭棚,内设座位,吸引听众进棚听道。
②卡车布道把卡车开到人多的地方,停车讲道,并向行人分发布道传单。这样可以流动到很多地方,不受行人的拥挤和拦阻。
③话剧布道把布道内容编成话剧,演出布道。
④电影院布道 在电影映出中间休息时进行布道。
⑤电台布道联合会计划与天津基督教协助会合作创立“福音广播电台”,专作布道之用。
⑥利用各教会外堂或临街的教会对外布道,有专人利用唱诗吸引过路行人,并有专人招引行路人进堂。
⑦露天布道 把天津市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由各区内所在的各教会共同负责该区的露天布道。这种布道活动几乎每天一次,吸引参加活动的行人有时达一二百人,除讲道外,还当场发售福音书,并给人记名望道。各区进行布道活动后,都要向联合会报告活动情况。
联合会为了实现所谓“天津归主运动”,除了领导全市各教会大搞突击布道工作以外,还安排了经常布道工作,即除对各教会鼓吹加强布道活动外,还在全市各个方面大搞分类布道工作,统一组织,指派专人负责,如各教会的工厂布道工作由郭砚田负专责推动,各教会的外堂布道工作由王锡之负专责推动,各教会的商店布道工作由霍培修负专责推动,各教会的露天布道工作由赵坤负专责推动,各教会的学校布道工作由魏文举负专责推动,各教会的医院布道工作由周鸿彬负专责推动等等。
此外,联合会更重点地加强了所谓“监狱布道”工作,除由霍培修总负责外,并责成王润澍负执行责任。联合会还协助“青年归主”搞监狱布道活动。
以上各种各样布道活动都是为了达到“天津归主”的目的。
(3)大搞“文字布道活动”(www.daowen.com)
联合会认为以上各种布道活动仅限于口头上的宣传,还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于是又大搞起文字布道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
①创立天津《新生晚报》
联合会经过反复酝酿筹备,于1946年8月26日,听取了常小川在会上报告创立天津《新生晚报》的经过,并决定接受《新生晚报》为联合会会员。该报创办的经费是利用教会的专款和募捐,目的是“尽力为各教会事业服务”,并“希望报社的职工将来都成为基督徒”。报社由常小川任执行社长,并邀请天津知名的基督徒、究真中学校长李筱峰充任名誉社长,以资号召。
联合会通过《新生晚报》进行宣传活动,内容包括几方面:A.晚报上经常登载关于联合会、各教会和教会团体以及传道人、信徒的消息,并经常宣传监狱布道的情况。B.晚报在每星期六都要把次日教会礼拜的时间、地点、主领人、讲题、经文等列表刊登出来。C.晚报每月一次辟有“宗教讲坛专栏”,由联合会组成的编辑小组负责组织工作,并决定由乔维熊任主编。D.晚报在每年12月25日,特辟“圣诞专栏”,专门作有关耶稣圣诞的宣传。E.晚报对有关“普世教会”的消息,以及天津各教会与教会团体推动“普世教会”活动的情况,无不尽情披露,进行宣传。
为了扩大《新生晚报》的影响,在各教会及教会团体的门口,都设有“《新生晚报》阅读专栏”,每天张贴一份晚报。同时,报社还赠给每个传道人一份晚报。
②出版《天津教会》
天津联合会除利用《新生晚报》进行文字宣传活动外,还在1947年10月1日创立了《天津教会》月刊,到1948年1月,共出版4期。每期都是专号性质的:第一期是“齐家专号”,第二期是“和平专号”,第三期是“正俗专号”,第四期是“更新专号”,每期专号都有它应时的中心内容。
第一期创刊号内容是按照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家庭委员会规定的“基督化家庭运动日”,发表了天津联合会在这方面的活动情况。实质上是在“基督化家庭”的外衣下,鼓吹了美国式的家庭生活。
第二期是“和平专号”,于1947年11月出版。这是天津联合会秉承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旨意,把11月定为“国际和平月”,为鼓吹“和平运动”而刊印的。这一期的中心内容是“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刊物中借着基督是“和平之君”与基督徒应宣传“和平福音”等大作文章。在小言里提出:“一切一切均愿和和平平……”这就是本刊要建立的宗旨。”
第三、四期是在1947年12月及1948年1月出版的,正值春节前后,命名为“正俗专号”与“更新专号”。内容是鼓吹“基督立场”,强调信仰特殊,并利用《圣经》继续宣传和平主义思想。
③推销《田家》半月刊
1946年10月,在张雪岩来津搞“宗教研究会”活动的同时,也为《田家》半月刊进行宣传。张雪岩提出了“希望天津各教会踊跃订阅”、“多多投稿”,并“广为介绍到天津周围的乡村教会”,等等要求。狄克逊认为当时把《田家》半月刊向农村广为介绍,对于加强基督教的文字宣传,很起作用。
④其他文字布道活动
联合会还赞助和支持天津基督教协助会出版不定期的“宣道小册”和张贴“圣经标语”等文字布道方法;联合会并代协助会向各教会散发这种“宣道小册”。此外,又在各教会和教会团体的大门前张贴“圣经金句”,作为文字布道的工具。
(4)“举办”信徒训练班”
在1947年至1948年期间,联合会连续主办了两期全市性的“信徒训练班”。每次规定名额100名,学习期限均为两周。这项工作是在美国女传教士雷爱梅等人的指导下进行的。
(5)大搞“基督化家庭运动”活动
当时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家庭委员会把1947年10月规定为“基督化家庭运动月”,天津联合会秉承这一规定,曾于1947年4月24日召开“基督化家庭筹委会”,安排了天津市各教会统一举行基督化家庭运动的具体办法,并规定自10月19日至26日举行基督化家庭运动。此外,在举行运动前,联合会又与天津基督教协助会协商酝酿,双方联合组成了一个专责小组,以雍剑秋、王化清、王警斋、王锡之和霍培修为组员。筹备和推动这一运动。
这次基督化家庭运动的总题是“基督化家庭与民主的中国”。以下的八个分题是:①实践基督化家庭生活以促进中国的民主;②家庭合作养成民主化中国;③平等待遇儿童,培养民主精神;④预防疾病,建立快乐的环境,求中国民主实现;⑤纪念家庭特殊节日与启发民主思想;⑥实行家庭崇拜,养成民主生活的习惯;⑦改进家庭的精神生活,服务邻人,以实行民主生活;⑧改进社区合作生活,发扬民主精神。除去口头宣传外,还印出专刊(《天津教会》的“齐家专号”),并进行表演和展览,在绿牌电车道(现滨江道)中原公司玻璃窗内陈列“美满家庭”模型,以这种“美式家庭”进行宣传,影响广大市民。
(6)利用宗教“为国祈祷和平”
1947年3月10日,联合会特决定“为国祈祷”,通知全市教会转告所有信徒,“每天中午12时分别在各处为国祈祷和平,直到全国和平为止。”这个办法一直继续到11月。又特定在3月16日(礼拜日)全市各教会礼拜都以“为国祈祷”为讲题。6月15日(礼拜日)还响应上海基督教联合会所提倡的为国举行“禁食祈祷大会”,即上午全市各教会举行联合崇拜会,中午禁食,下午各教会分别举行“为国祈祷和平”会。
与此配合,联合会还利用华北公理会总干事张衡秋于3月28日来津冈纬路公理会演讲“教会奋进问题”的机会,发动了全市各教会的负责人参加,进一步贯彻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号召。
(7)举行“普世教会”活动
联合会一向是热衷于举行“普世教会”活动的。所谓“普世教会”乃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性的基督教组织,其中最大的是世界基督教协进会。联合会就是响应了它的各种号召,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活动,如“寰球周祷”、“世界青年公祷周”、“世界学生公祷”、“世界妇女联祷”、“国际圣餐礼拜”等等。
1947年10月,联合会按照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号召,号召全市各教会于第一个礼拜日照例举行“国际圣餐礼拜”,并且把这次礼拜的奉献款项汇总起来,寄给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为“普世教会事业”使用。
1948年1月4日至11日,联合会照例举行了每年一次的“寰球周祷”,按照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规定,拟定了每天一个讲题,其中主要的讲题有:①世界布道与普世基督徒主内一家;②上帝对于圣教会的应许——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③福音是上帝救赎人类的方法;④基督教福音是拯救万国万民的;⑤向国内外宣扬福音。
解放后,联合会还曾有过一时的活动。随着天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逐步展开,全市信徒与教牧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不断提高,联合会这样一个组织,越来越明显地违反了新中国教会前进的方向,也越来越不符合爱国的基督徒反帝爱国的要求了。因此,它的活动逐渐减少,最后也就以自行解散而告终了。
(写于1964年)
津门名刹大佛寺
二十世纪前,津门庙宇随处可见,在今河北区于厂大街西有一座古刹——大佛寺,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其建筑规模及该地区兴衰历史推断,它至少也有400年的历史。大佛寺雄浑壮观,山门上刻有“大佛寺”三个大字,寺内四缘连屋,三层殿宇,大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后殿五间,梁楹节棁,金碧耀眼,中供大佛一尊,高达6米的木雕站佛,这便是这座庙宇起名“大佛寺”的由来。该寺有僧十余人,方丈法名仁源,俗姓胤。大佛寺处于人烟稠密之区,因此施主多,香火盛,为津门名寺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奥军占领了海河以东地区,并强占了大佛寺,摧毁了大佛后,在大寺内设置司令部。1902年大佛寺一带被划为奥租界,大寺又被改作工部局,众僧被遣散,方丈仁源被赶居跨院。1919年奥租界收回,在大佛寺原址建起了“大佛寺小学”,1928年改称市立第二十六小学,解放后政府接管后又改为河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区重点小学),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大佛寺小学。1947年,曾有一些居士捐资,重建庙舍,并从外地迎来释迦牟尼神像,仍称“大佛寺”,但已不见当年的雄姿。1957年方丈圆寂后,该寺划归一个缝纫社使用。
冯桓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