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虽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但在事实上却远非如此。由于连年天灾和西戎的兵祸,又兼之自厉王以来的穷兵黩武政策,周王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领地逐渐缩小,财政入不敷出,礼制破坏殆尽,权威一落千丈。
关中地区原本是周王室的发祥之地。秦国将西戎击败后,将关中岐山以东的土地归还了周王室,但由于西戎对中原的威胁,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根本无力顾及此处,于是不久之后,这块名义上属于周王室的土地便被同样地处西陲的秦国顺理成章地接收了。
为了奖掖支持周王室有功的晋国、郑国等诸侯,周王室又先后将周围的一些土地分赐给他们。鲁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将虎牢关以东之地赐给郑国,将陕西东部的酒泉地赐给虢国。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随着秦、晋二国征服陆浑,并将其族人内迁至中原伊川一带,周王室的领土被进一步压缩,仅据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圆不过一二百里,其面积甚至不能和稍大的诸侯国相提并论。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周王室又将黄河以北的温地赐给晋国,这种行为导致周王室的领地不断缩小。
领地的缩小带来的恶果就是财政状况的捉襟见肘。春秋初期,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来源几乎全仰仗于农业生产。而周王室靠着那么一点点地盘,连支应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勉为其难,更遑论王室的巨大日常开销。据说,周平王死后,王室居然穷到拿不出钱为平王办一场像样的丧礼,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鲁国“求赙”,希望鲁国赞助些丧葬费和陪葬品。
虽然说“天子不求私财”,但在恶化的经济局势面前,周王室也无法再维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了。周襄王即位后,居然倾全国之力也找不到一辆供天子乘坐的马车,只得又派人到鲁国去要,结果被鲁桓公以“诸侯不贡车服”赶了回来。
周景王曾经责难晋国不向王室进贡日常用品,却被掌管典籍的籍谈以从来没有受过周王室的恩赐为理由回绝,周景王立刻历数了周王室对晋国的封赏,把籍谈说得哑口无言。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可是,周景王的伶牙俐齿并不能缓解周王室的财政危机。(www.daowen.com)
领地减少,财政匮乏,周天子原本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的政治和经济资本都烟消云散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本依托于西周时期旧的政治和经济局势建立起来的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礼制也“礼崩乐坏”,天子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往往遭到有实力的诸侯轻视。
在传统礼制中,除了周天子要定期出行,诸侯也要不时赴王都觐见天子。诸侯死后,要继位的新诸侯必须亲自到王都请天子赐予爵位和衣冠圭璧等礼器,由天子赋予其继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之后才能够正式成为新的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受天子之命”。此外,诸侯还要定期进京述职。若无正当理由不述职者,周天子有权对其进行包括降低爵位、削减封地乃至兴师问罪的处罚。
到了春秋时期,受天子之命的礼仪虽然还有,但形式的庄严神圣性却大不如前,诸侯继位时只需要派个使者去“请”周天子的王命就可以了,而周天子也只好自欺欺人地称之为“赐命”;至于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周天子更是不请自来地主动将“王命”送给对方。受命尚且如此,述职就更无从谈起。诸侯不仅不去成周述职;相反,倒是周天子几次三番地派大夫去“聘问”诸侯。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者作为“天子”,身兼神和人的属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仍然还是实力说话。跌落神坛的周天子不仅无力掌控天下,在不久的将来,还要面对着野心勃勃的诸侯对其地位展开的轮番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