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勋同志原籍是河北省盐山县城南二十里高金庄人,他的父亲叫高步武,号绍曾;他的母亲娘家姓史。树勋同志是清光绪戊戍年间即一八九八年生人。树勋弟兄三人、姐妹四人,在兄弟之间他排行第二。他家里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到他五、六岁时,全家共有十二口人,土地只有二十多亩,每年收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年年卖地,生活更加困难。终年吃糠,谷子不去皮做窝头吃,要算是最好的饭了。树勋九岁时,他父亲送他到本村的私塾杨先生那里去读书,交不起每年一吊钱的学费,经他父亲请求,准许交半费。这点学费还是靠他母亲每天出外背盐土熬成盐换来的钱才交上的。勉强念了三年,到十二岁的时候,正巧本村地主家里请了老师给儿子念书,树勋的父亲就去那里请求,让树勋免费附读,但每逢夏收秋种农忙季节,要回家帮父亲干农活。这样勉强维持到十五岁,家里的地卖的只剩六亩了。他大哥到北京郊区朋友家里当长工,树勋只得辍学回家帮着父亲种地。他们租了本村地主刘家的十亩地,还是不能维持生活,父亲对树勋说:“家里实在养活不了你啦,你也找你大哥混饭吃去吧!”就在一九一三年正月,他十六岁的时候,同本村一个叫张寿三的人一起离开了家乡。他临行之时,头上还梳着一根大辫子,他的三姐给他梳好,扎着蓝色的头绳。母亲和姐姐送出村外,眼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他们先到天津投奔大姐夫李又桥,没有工作可找,就又到北京,经同乡们的介绍,先后在血料铺、刻字铺和杂货铺当学徒,干了约二年的时间,仍然解决不了家庭的困难,他父亲来信叫他去四川投奔他舅舅,到军队里当兵。
树勋有个舅舅在四川绵阳冯玉祥所领导的十六混成旅当军医,树勋就连卖带借凑了二十多元路费,同去四川修铁路的他的大哥和一位表哥史炳庄,三人一起奔向四川。这是一九一五年的事,他十八岁。
树勋同志到了四川绵阳找到了他舅舅,编在冯军一团一营三连当兵。当时冯玉祥军队的官兵大多数是冀鲁豫三省的人,因此,从北方去的人很受欢迎。
树勋进入冯军才几个月,大总统袁世凯于十二月中旬在北京称帝。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通电讨袁。一九一六年一月护国军入川,袁世凯命令四川督军陈宦出兵迎击。陈宦率领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由绵阳出发到宜宾去作战。这是树勋第一次参加战争。(www.daowen.com)
冯军虽然从护国军手中夺回了宜宾,但是冯玉祥受护国军的宣传影响,知道是受了袁世凯的愚弄,便与护国军谈判停战,冯军撤回成都,并劝告陈宦通电反袁。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冯玉祥的军队由于在四川受军阀熊克武排斥,冯就想去陕西投奔督军陆建章。树勋随冯军从成都出发,经绵阳、汉中,奔向西安。走到汉中,听到陆建章已被陈树藩赶下台,冯军就从汉中改道汉口,奔向廊坊。
到了廊坊,练兵一年多,又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
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阴历五月十三日),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登极”。四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声讨张勋,并联系直系的曹锟一起行动。驻廊坊的冯玉祥部队和驻马厂的李长泰部队编为讨逆军的主力。冯军从广安门进北京。张勋的五千“辫子军”被围攻,节节败退,最后退到天坛,以溃败告终。据树勋回忆当时情况说,冯军只在天坛放了几炮,并没有激烈的战斗。复辟被扑灭,冯军又回到廊坊。
树勋当兵以后,每月有节余钱四、五元钱寄回家贴补家用。他在部队中是少数几个识字的人之一,经常帮着同连弟兄写家信,大家相处的很好。不久,冯玉祥成立一个手枪连,把树勋挑选进去,被提升为班长。他平时好练体育,对于体操、双杠、木马、赛跑、摔交、跳高等等,都很下功夫,成为冯军部队中的优秀运动员,每逢外宾来参观,总要挑他出来作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