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李善人家族的辉煌与兴衰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李善人家族的辉煌与兴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善人”即指迁到东门内二道街东头冰窖胡同的这一支而言。李家在天津初露头角就显赫一时的人物是李春城,也就是所称“李善人”的第一代。他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李善人”家族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平时,“李善人”家大门口总有两名绅商保卫局的士兵荷枪守卫,门禁森严,行人侧目。这个粥厂最初对外挂牌“寄生所”,后来俗称之为“李善人粥厂”。从此,“李善人”的声名就更广泛地哄传开了。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李善人家族的辉煌与兴衰

(1)起家于小盐店

李家原籍为江苏崑山,大约在清初康熙年间,有一支北迁到天津卫来落户,住在北门里户部街。后来有的小支生活较好,就单独另行觅房迁出。“李善人”即指迁到东门内二道街东头冰窖胡同的这一支而言。李家在天津初露头角就显赫一时的人物是李春城,也就是所称“李善人”的第一代。李春城的父亲李文照,本来是籍籍无名之士,起先在别人的盐店“做事”(当店员),由于为人精明勤快,很快成为商业场中的老手,积累了一些资财,在清道光初年,就自己开设起盐店来,名“瑞昌店”。瑞昌店当时只是零星销售津武口岸[1]的官盐,顺便也夹带销售大量的私盐。由此,家道逐渐丰裕。那时天津社会上有一种风气:“半世经商财发身,食鲜衣美住房新;称心惟有功名缺,先买文生后举人。”[2]李文照用剥削劳动人民的所得,全力培养自己的子弟,邀取功名。他的处心积虑没有白费。儿子李春城果然登上仕版,成为天津头角峥嵘的人物,李家功名富贵也就兼而得之。

(2)李氏三代

李春城,字筑香(1826——1872),同胞三人;在李家本族中行第排八,所以他的妻子吴氏被称为“李八老太太”。李春城有子四人:士铭、士鉁、士钰、士錡。在社会交往中,他们都以字行,因为父字筑香,四个儿子就按子、嗣、幼、稚分别称为子香、嗣香、幼香、稚香。他们对外都是这样互相称呼的,也见于各种文书。李春城孙十人,按“宝”字排,有宝諴(颂臣)、宝诗(賛臣)、宝诜(荩臣)、宝谦(益臣)……。再下一代即按“家”字排。

“李善人”家族上两代人,不只在前清全有功名,并且有的做过京官或曾经外放。如李春城在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先以州同知用,复叙为通判知州,后又捐纳员外郎,于同治元年(1862)诠授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不久告归回津。李士铭为光绪丙子(1876)举人,援例为户部候补郎中,云南司行走;清宣统改元后,筹设立宪,他在津与一些人创设宪政协议会,为议长,又为顺直咨议局议员。李士鉁与其兄为同科举人,丁丑科(1877)连捷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转翰林院侍读学士;历充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提调,国史馆纂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湖南乡试正考官。李士錡,秀才,候选道。在李家三代中,论功名、官职,以李士鉁为最高。他后半生虽无意仕进,专在天津家中管理家务和盐务,但其兄李士铭和其侄李宝諴所参与的各项政治活动,以及李家所办各项赈务,他都亲身参予策划。他又主管李家全部的银钱出入,事无巨细,多半取决于他。(www.daowen.com)

到了“李善人”第三代——李宝諴(颂臣),与乃祖乃父一脉相承,从二十几岁起,就代表李家在天津官场出头露面。他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到天津解放后的一九五八年才死去。历经清朝末造、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直至天津解放各个时期。在他这一代弟兄十人中,李宝諴除参与政治活动、管理家务、办理盐务、经办多次赈务以外,并在经营商业方面也大量投资。他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李善人”家族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一九〇〇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曾与杨以德、王竹林、李子赫(王、李为长芦盐商纲总),设立“绅董办公处”,经常周旋于中外人士之间;后官法部主政;又曾任天津议事会议员五年、两任直隶省议会议员、天津总商会会董兼评议员、全国财政讨论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高等顾问、直隶赈务坐办和国务院顾问等要职。

由于李家财势显赫,天津曾有过民谣:“黑油漆,亮大门,冰窖胡同‘李善人’!”李家宅院座落在天津东门里,虎座门楼,高台阶,大门外高悬大匾:“太史第”;门洞里又一方大匾,上书:“孝廉方正”。全宅共有八个大四合院,每院全为北正房五大间,南倒座五大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画梁雕栋,装修富丽。另有门房、帐房、轿房、马号,并建有富于园林景色的后花园一所。平时,“李善人”家大门口总有两名绅商保卫局的士兵荷枪守卫,门禁森严,行人侧目。到一九二四年李家迁往英、法租界为止,一直住在这里。此房原为李春城所买抄产,随着李春城的发家,一天天地挤占、翻新、扩充,这一片富丽堂皇的宅第,浸透着无数苦难的盐民、灾胞的血和泪。

(3)“善人”称号的由来

“李善人”称号是从李春城这一代开始的。他的正妻吴氏,平时好吃斋念佛,为了向别人显示她的“心慈”,并好做“善事”,经常买些活鸟、活鱼“放生”;遇到家中喜寿大事,待客的酒席一律不上鸭子,说是不愿“杀生”。李家对天津以至各地的庙宇,更是大肆布施,广结“善缘”,每到冬季,施舍棉衣、小米粥。天津附近各县常闹水灾,各地逃到天津城里的难民找到李家门口讨饭或求助,李家也多少给予周济。求告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就恭维李家“乐善好施”,是“善人”,李家也欣然接受这个称号。后来,李家又在东南城角草厂庵(今南开区丁公祠小马路南头东面)开设一粥厂,专门收容乞丐。这个粥厂最初对外挂牌“寄生所”,后来俗称之为“李善人粥厂”。李春城死后,其子孙士铭、宝諴两代继续办些“善举”。清末北直一带水旱频仍,清廷官方或天津士绅常要办一些赈济,需要有声望和有办赈经验的人来胜任,因此就选中李家的人出面主持一切。于是,各方面捐助的大批赈款源源到了李家手里。不过,每到一处,无论是外县或外省,他们总是打着李家的旗号。从此,“李善人”的声名就更广泛地哄传开了。清末民初,有一个专在各大盐商富室走门串户的女艺人,人称“于瞎子”,弹一手好琵琶,曾把“李善人”家编入“天津八大家”的唱段里面,所以“李善人”也是那时天津公认的“八大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