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诅咒未消,为何宋人仍爱燕云?

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诅咒未消,为何宋人仍爱燕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从后周建立之日起,即图谋恢复燕云之地。入冬之后,双方展开谈判,于1005年1月达成停战协议:宋辽边界以雁门关—瓦桥关一线的实控范围为准,宋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要求,辽亦不得南侵。但燕云十六州给赵宋带来的诅咒并未就此消弭。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宋人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依然根深蒂固。事成之后,金人允诺由宋收回燕云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以东的9个州和云州,宋则将此前赠予辽人的岁币改赠金国。

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诅咒未消,为何宋人仍爱燕云?

对崛起于后周版图之上的赵宋而言,决定其安全形势、国防资源分配甚至王朝命运的关键事件,早在陈桥兵变之前22年就已发生。彼时,赵匡胤还只是11岁的顽童,其弟赵光义更是要到一年后才会出生。

936年夏,后唐天平节度使石敬瑭于太原起兵,对抗其内兄末帝李从珂。由于官军势大、战局不利,石敬瑭遣其谋臣桑维翰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求援,许诺灭后唐后将奉契丹君主为“父皇帝”,并割让燕蓟、河东两节度使治所内的十六州土地。契丹军随后依约南下,击破包围太原城的唐军,并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937年石敬瑭攻陷洛阳、灭亡后唐之后,果然于次年交出十六州之地,每岁还向契丹纳绢30万匹。从那时起直到1368年,中原汉人王朝始终不得收回燕蓟之地。因诸城规模以燕州(亦称幽州,今北京宛平)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最大,故此地往往合称为“燕云十六州”,契丹(辽朝)则分设南京、西京两道以管辖之。

燕云十六州图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居高临下,将古长城与燕山、太行山北支之险尽收彀中。游牧民族骑兵以此为基地、越华北平原南下,须臾可抵黄河;后唐、后晋、后汉三朝的发家之地太原府亦在其威胁之下。而中原政权在失去这一地理屏障之后,在北部边境将面临长久的入侵风险,对兵力、财力皆构成巨大的潜在负担。故从后周建立之日起,即图谋恢复燕云之地。世宗柴荣于959年兴兵北伐,攻下瀛、莫二州,旋即病逝。一年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北伐之任遂转移到宋的肩上。

赵宋立国之初,先以“杯酒释兵权”建立起君主对禁军的绝对控制,随后相继攻灭荆南以及割据湖南的武平军。964年冬,赵匡胤与丞相赵普、晋王赵光义在一个雪夜确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先南后北,首先消灭实力较弱但治所富庶的后蜀、南汉、江南国(南唐)、吴越等南方割据政权,随后一鼓作气、兴兵北伐,攻破依托太原坚城固守的契丹附庸北汉,并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此举与“先北后南”的主动进攻路线相较要保守一些,但一旦北伐失败,还有南方的广阔腹地可作退路,因而为政权初建、家底不厚的赵宋君臣所喜。从964年到975年,宋军大致按照这一战略,完成了对东南半壁江山的统一,同时积蓄财富准备北进。但因为太祖赵匡胤在976年11月神秘去世,统一北方之业系在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方开始全面实施。

太平兴国四年(979)春,宋军在付出不菲的伤亡代价之后,终于攻下北汉的都城太原,将这座唐末以来北方藩镇的权力中心夷为平地。大军随后越太行山东进、直驱燕州,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失地;但在城北高梁河(今北京紫竹院、动物园周边)一带被辽军主力击败,全线溃退,连宋太宗本人也被射中两箭,被迫乘驴车落荒而逃。

休养生息到雍熙三年(986),赵光义再度发三路大军北上,企图利用辽圣宗少年继位、根基未稳的机会一雪前耻。但曹彬统率的东路主力在攻占涿州之后孤军深入,于岐沟关遭辽军精锐痛击,伤亡之巨令沙河为之壅塞,一路后撤至雄州才站稳脚跟。受其牵累,已夺回五个州的中、西两路宋军也被迫撤退。结果不仅未能达成进军目标,反而丢失易州,加上日后辽在遵化一带新设的景州,连周世宗收复瀛、莫二州的成果也被葬送。此后宋军在北方开始转入防御,满足于通过种植树木、开挖河渠等消极手段抵挡辽的进犯。

宋太宗驾崩之后七年,1004年秋,辽圣宗发兵20万南下,在黄河北岸的澶州与宋军对峙。新任同平章事(宰相)寇准力谏宋真宗御驾亲征,使辽军难于速胜。入冬之后,双方展开谈判,于1005年1月达成停战协议:宋辽边界以雁门关—瓦桥关一线的实控范围为准,宋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要求,辽亦不得南侵。作为回报,宋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仁宗年间增加到银20万两、绢30万匹),两国君主约为兄弟,承认彼此的合法性。此即著名的“澶渊之盟”。与动辄耗费数百万缗(每缗合铜钱1000文)的战争费用相比,这当然是极实惠的安排。从那时起,辽宋两国间的和平维持了约120年,自中唐以来实为罕见。(www.daowen.com)

但燕云十六州给赵宋带来的诅咒并未就此消弭。尽管宋辽之间的边界已经确定,但由于缺乏自然屏障,宋仍须在边关驻扎数量庞大的防军加以防范。加上党项人控制的定难军宣布独立、建立西夏政权,宋在西北方向依旧面临可观的军事压力。要防备边患,就须养兵;而宋代推行募兵制,将正规野战部队统一编为禁军,士卒自20岁入伍起即成为职业军人,须服役至60岁方告退役,其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壮年时段具有实际战斗力;为解决此问题,又须不断增加部队员额,长此以往乃形成冗兵现象。这一困局又因首都的选址失误而进一步恶化——赵宋立国之初,与后梁一样定东京(开封)为都城,意在利用通济渠(隋运河)的便利获得自长江流域运来的米粮。但东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自太行山以东南下的骑兵可以轻松叩关,在战时乃是绝佳的进犯目标。故宋太祖在晚年曾设想迁都西京(洛阳),借伏牛山之势以为凭靠。但其时联通东西两京的运河河段已经因年久失修而淤塞,粮食、物资只能由陆路运进,耗费相当可观;加上身为继承人的宋太宗不愿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开封府,此项动议最终作罢。

为拱卫一马平川的首都,只得拼命堆积防军,到徽宗年间竟已达禁军80万(《水浒传》中的名号即由此而来)之众——这还只是负责警戒首都的卫戍部队的数量。包含充当杂役的厢军在内,全国军人总数由太祖时的20万一路膨胀至仁宗以后的125万,养兵竟须耗费岁入的80%。而如此庞大笨重的野战军,实际战斗力依然不济,对辽和西夏的战略均势依然要靠岁币贿买来达成。

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宋人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依然根深蒂固。徽宗宣和二年(1120),朝廷遣使自登州渡海前往辽东,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缔结盟约,相约共同对辽作战。金军负责攻打辽之上京与中京,宋军则北上收复南京(燕京)和西京(云州),双方战线以长城为界。事成之后,金人允诺由宋收回燕云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以东的9个州和云州,宋则将此前赠予辽人的岁币改赠金国。换言之,为了实现燕云之梦,宋徽宗及其朝臣在尚未明辨形势的情况下就决定撕毁“澶渊之盟”,发起一场已经100多年未曾实施的北伐之役。

宣和四年(1122)开春以后,由宦官太尉童贯指挥的15万宋军越过白沟北进,但被早已严阵以待的辽军击退,出师不利。此时金军已经攻下中京,向长城一线稳步推进。而童贯在尝试攻打燕京失利后,被迫向金人求援,允诺城破之后将20万居民和金银、粮草全部让予金军,宋人仅收回一座空城。到宣和五年(1123)战事基本告终时,宋军实际只接收了太行山以东的7个州和燕京孤城,同时还要向金国移交军粮20万石以及现金100万缗(一缗合铜钱1000文)作为酬赏。

但宋徽宗被“大捷”冲昏头脑,竟还想拿下不属十六州范围的河北重镇平州(卢龙),令金人勃然大怒。于是在1127年深秋,金军大举南下,对不久前的盟友发动了入侵。早在征辽之役时,金人对宋军的真实战斗力和弱点就已了然于心。他们所采取的进攻套路,正是100余年来宋人最畏惧的一种:东路军取道定州、真定府直插东京,西路军从太原指向洛阳,过黄河后向东京迂回。

宋徽宗匆匆让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逃往镇江避难。东京守军在尚书右丞(少宰)李纲的指挥下,一度迫使东路金军撤退;但赶来支援首都的宋军主力在折向太原途中,被金国西路军大部歼灭,丧失了最重要的有生力量。于是当金人在靖康元年(1126)秋天再度兵分两路南下时,分头迎敌的宋军对其已无法造成任何伤害。靖康二年二月初六,在从宋人手中勒索了黄金21万两、白银740万两、绢帛100多万匹、妇女儿童无数之后,金人宣布将宋帝赵桓废为庶人,与已经禅位的太上皇赵佶以及宗室男女共数万人一同押往北境。

靖康二年(1127)初夏,徽、钦二帝在金兵押送之下,终于抵达赵宋王室100多年来魂牵梦萦的燕京之地。两人随后被流放至遥远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那里凄惨地度过余生。宋人光复燕云的漫长理想,伴随着徽、钦二帝的“北狩”最终落空,成为靖康之变的一个难堪注脚。又过了100多年,元朝喇嘛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安葬于绍兴的宋徽宗灵柩(1141年由金人送还给南宋政府),发现棺木中仅有几块火化后被击碎的骨殖碎片,不由得大惊小怪地叫嚷道:“南朝皇帝根基浅,竟然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