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宋人文献,容易为其高档香品的奢侈、精工而目眩。其实,也许更值得感叹的是,当时中低档产品也得到充分开发,有效满足了中等阶层的日常需求。
前面讲过,榠楂果的果汁是一种重要的调香辅料,榨汁后,当然会产生大量的果渣,宋代的调香师们居然对这些果渣也不放弃,将其与其他三种果实残滓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物美价廉的香品“小四合”。小四合的配料在榠楂果渣之外,则是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成本几乎为零。如此低成本的香品显然意在满足非富非贵人家也希望分享品香时尚的需求。
这类廉价香品在当时种类颇多,让人不能不佩服宋朝调香师们的创造精神。例如有一个利用便宜材料代替花蒸香的办法,是捣烂橘叶,与旧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当中,在火上长时间热蒸,然后把熏入橘叶气息的竹片当作香料,在香炉内慢炷,据说会散发出“草木真天香”的自然清气,效果怡人。
廉价香品并不必然与品位低下或质量粗糙挂钩。由于社会风气一味狂热追捧奢侈材料、精致工艺,士大夫群体中的有识之士针锋相对,提出以“草木真天香”来取代复杂香型,倡导从大自然中选取最朴素的材料巧制种种足以怡悦人心的香品,于是“小四合”式的廉价香品反而得到他们的青睐。如有一款用荔枝壳、甘蔗汁、干柏叶、黄连和成的香料,称为“山林寒士四合香”。另外,士大夫中还特别流行将桂花加工成可以在香炉中熏爇的香料,僧人们则发明了把柏树籽做成炉中香品的做法,也深为文人赏识。于是,在香炉内焚一把干桂花或者干柏籽,便是当时书斋生活中常有的情景。
一则意外的插曲是,宋仁宗特别宠爱的张贵妃也故意采用廉价香品的策略,放弃一切贵重香料,单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类材料,配出一款“温成皇后阁中香”。大约这一款香型格调清新朴素,在金铺玉砌的皇宫内反而显得性格鲜明,不仅获得皇帝的赏识,而且流传到民间,广受追捧。借助美人的灵慧,低端香品像这位美人自己一样,完成了一次由民间向宫廷的成功逆袭。
低档香料的发达,让宋代人得以更加随心所欲地享受品香之乐。《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的各大商业性酒楼中,会有各种小贩、艺人满足食客的消费需要,其中包括称为“香婆”的老太婆,她们不卖小吃杂货,更不卖艺,而是专门提供一项非常细化的“焚香服务”。因此,如果你是一名南宋时代的食客,只要带上现钱就可以出门。到了酒楼里,你可以买到一切服务,包括买到一炉香!你招呼一声,就有香婆为你捧上准备好的小香炉,炉里的香灰、香炭、香饼、香丸等都已经由她收拾妥当。你在一缕香袅中尽情享受浮生一刻,然后付账离开,其他都不用操心,就像桌上的碗碟会有店小二收拾一样,那小香炉也自然会由香婆收走。
不难理解,这样的焚香服务之所以应运而生,低档香品的供应一定是前提。香婆们所提供给客人的焚香之品,即使不是如“小四合”那样的材料简陋,也不会离之太远。了解到宋人对于低档香品的着意开发,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大肆焚香的风气,才变得容易理解。(www.daowen.com)
无论从哪一个层面说,宋代都是香文化的高峰时代,此后,尽管品香的风气在中国上层社会一直存在,但始终难与两宋时代相媲美。大约在明代,兴起了新的风气,那就是把沉香等天然树脂香料劈成小片,直接入炉焚爇,不再进行“合香”环节的加工。这一做法传入日本后,沿袭到今日,所谓“香道”大致局限于炷赏单纯的原生态香片。然而,如果在宋代的士大夫面前这样焚香,那他们肯定会对香品的粗朴、香气的单调无趣感到诧异和不以为然。
【注释】
[1]本文作者孟晖。
[2]在宋朝,香料还被用来做牙膏,名曰“牙香”。黄庭坚的外甥洪刍记载:“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右件香细锉,捣为末。”
[3]榅桲,蔷薇科榅桲属,别名木梨。榅桲属只有榅桲一种,在欧洲、中亚、中国新疆是古老又珍稀的果树之一。花粉红色,果淡黄色,芳香味浓,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4]模楂,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长圆形,味涩,可入药,又称“光皮木瓜”。气微酸涩,祛风湿,平肝舒筋。宋朝“小四合”香,配料就是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榠楂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