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宫廷香坊:造极香品,氤氲清韵

宫廷香坊:造极香品,氤氲清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论水准最高、制品最精的制香工坊,当然莫若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专设作坊。这两所宫廷香坊所出的产品如“东阁云头”之类,“香味氤氲,极有清韵”,不仅当时被民间视为珍物,此后很长时期都是名香收藏者着意搜罗的对象。随之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则是,上层社会的风流人士普遍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结果惠洪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鲜明的梅花香气轻浮暗溢。

宫廷香坊:造极香品,氤氲清韵

若论水准最高、制品最精的制香工坊,当然莫若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专设作坊。文献中就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曾经在皇宫内的睿思东阁设立香坊,专门按照徽宗的喜好研发新香型。南宋初,高宗也曾在宫内设立作坊,在他亲自授意下开创新款。这两所宫廷香坊所出的产品如“东阁云头”之类,“香味氤氲,极有清韵”,不仅当时被民间视为珍物,此后很长时期都是名香收藏者着意搜罗的对象。

宋 李嵩 《听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高木奇石,枝叶掩映翁郁,树下士人持拂闲坐于榻上,左腿盘起,聆听拨阮演乐并赏古玩。床榻上置有直搭脑交椅式躺椅,榻前方形香几有束腰、直腿,下为如意足、托泥。此方几造型与床榻成组用以承放香炉

宋代上层社会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也就锻炼出对香息异常敏感的分辨力,从而格外具有这方面的审美要求。在那个时期的士大夫生活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词、鉴赏书画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政治话题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随之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则是,上层社会的风流人士普遍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如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在宫中特设香坊,其实就是为了指挥制香匠人按照自己的意旨开发新香调。甚至宫中的皇妃们也会加入这样一场高雅的竞争中来,通过创制风味新鲜的香型,来加强自己的优势。此外,王公大臣、文人士大夫也均以研发芬韵新颖独特的香品为乐事,若是自家创出的某种香型及其制作方法流传天下,那是极为得意的风流佳话。

《陈氏香谱》就记载了一则非常优美的逸事。一次,以画梅著称的花光长老派人将两幅新作送给黄庭坚,黄庭坚便与好友惠洪一起在灯光下欣赏。望着绢素上寒姿凌欹的梅影,黄庭坚不禁感叹道:画面如此生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初春清寒的梅林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花香!结果惠洪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鲜明的梅花香气轻浮暗溢。

这一种芳韵于黄庭坚来说乃是首次体验,绝妙的效果引他赞叹不止,见此,惠洪也就很有兴致地道出了此款“韩魏公浓梅香”的来历。原来,它的配方与工艺竟是名臣韩琦府中创制出来的成果,又由苏轼掌握后传授给惠洪。黄庭坚闻言不禁玩笑地抱怨道:苏轼明明知道我有“香癖”,当年居然不曾告诉我,简直不够朋友嘛!并特意为这种香品易名为“返魂梅”。

如这则事迹所展示的,宋时的风雅之士普遍熟练掌握制香的技巧,讲究亲自炼制合香成品,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雅集之时,忽然拿出一款私家秘制的佳香,当场于香炉中焚熟起来,奉献上无形的,然而却直入肺腑的美感体验,这在宋代文人聚会时是经常上演的节目,也是极能让大家感到快乐尽兴的节目。馈赠珍佳的香品,甚至传授独家秘方,也被认为是真挚友谊的表现。(www.daowen.com)

实际上,关于如何让品香的体验趋于完美,宋代士大夫并不止于研发香品,而是展开了全面研究,比如他们发现绵纸能吸附香气,让香味留贮更久,于是就喜欢把冬季保暖用的纸阁、纸帐当作焚香的最佳场所,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赞曰“席帘纸阁护香浓”。

堪称奇妙的是苏轼,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这位东坡居士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竟创制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他为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个木质底座,但特意将底座的内部做成空膛,又在座侧不留痕迹地安设一道活门,然后将一只小香炉放置在底座的膛内。同时,底座的表面上、紧贴山石根脚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如此,暗藏于底座内的香炉一旦焚起香品,便会见到烟丝丝袅袅,从石根畔的各个孔窍中悄溢不绝,依着石体冉冉上升,宛如云烟缭绕岩岫,只是这细细云丝乃是携着幽雅的芳息,氤氲着诗人的书斋。

宋—元 哥窑 米色耳鱼炉 高8.2厘米,口径11.8厘米,重531克

据说,受苏东坡的启发,将天然奇石转变成富有意境的喷香设施一时成了流行风气,雅人们喜欢搜寻中空、带孔的天然奇石,为之配上内为空膛的底座。这些从自然环境中发现的美石,因为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腔、表面散布多处窍孔,一旦在底座内部焚香,香烟便会沿着石的内腔上升,然后从各处孔窍外溢,令人自然联想到云烟出岫的美景

宋高宗书《女孝经》(局部) 马和之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