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点茶,如何流传进入日本,有着各种可能性。这里暂且首先考察其中一例。不断前往中国的禅僧们,作为佛教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地寺庙中接触了饮茶习惯,继而将其带回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前往中国的僧人成寻所著旅行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已经可以看到“点茶”这样的词语。他自己虽然没有回到日本,但大概有其他僧侣也接触到了点茶,继而传回了日本。在博多遗迹群,曾经出土了12世纪的文物——建盏。这是专门用于点茶的茶碗,估计也是远渡中国的僧侣和商人们带回日本本土的。镰仓时代初期,东渡又回到日本的僧侣荣西曾经著有《吃茶养生记》以推广点茶,这可以看作是日本茶道的起点。这样的说法或许有点过于简单,但是点茶从这一时期开始在日本正式流行,确是毋庸置疑的。
南宋 建窑油滴天目 日本名古屋德川博物馆藏
在进一步探讨《吃茶养生记》之前,有必要提及,远渡中国的僧侣们的活动中心,南宋五山十刹[2]正是当时饮茶文化的中心所在。寺庙里的饮茶习惯,原本是在唐代开元年间产生。彼时,泰山灵岩寺的降魔禅师,为了更好地坐禅,获得了饮茶的法则,由此开始了在寺庙内的饮茶。在唐宋时期,茶也往往作为禅宗寺院的仪礼(清规戒律)。作为清规的代表作之一《勅修百丈清规》中,实际上时常可以看到“点茶”这样的词语。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年中行事以及特别仪式的时候,虽然也有茶与药汤一起饮用的通例,但是并没有详细记录有关点茶的工序。宋代的各种清规,在镰仓时代引入日本后,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分别由不同的禅宗流派传承下来。
不管怎样,在宋代的禅宗寺院,重视“茶”,且将“茶”作为日常饮品,这点是可以确认的。此外,据说在一些寺庙内,还有特别的点茶的技术。一般说,点茶是将茶放到茶碗内,然后注入热水,接着用茶匙或者茶筅搅拌后饮用。若是能很巧妙地用茶匙搅拌,可以在茶水表面画出各种图形,和今天时下的咖啡拿铁拉花有些类似。在宋代初期,还有些僧侣会在茶水的表面勾画出动植物的形状,供众人观赏。
这样的点茶表演,时任杭州刺史的苏轼曾经观赏过。值得注意的是,为苏轼表演的是南宋五山之净慈寺的僧侣们。在苏轼的诗《送南屏谦师》中,曾经这样写道: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www.daowen.com)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苏轼为法师的点茶技巧所感动,将其与有名的天台山的石桥茶,以及唐代的卢仝(自号玉川子)的茶并称。
宋代的寺庙,多有种植经营茶山,特别是以五山为代表的浙江寺院,出产各种名茶。净慈寺所在地杭州,就出产宝云庵的“宝云茶”、下天竺的“香林茶”、上天竺的“白云茶”。而在位于杭州西北的径山,也都有种茶。其中“白云茶”,就是苏轼时常在诗歌里面称颂的。宋代首屈一指的名茶“日铸茶”产于会稽山日铸岭的寺庙,时至今日,径山寺、阿育王寺、天台山国清寺周边都还在生产茶叶。在宋代,浙江的寺庙出产优质的叶茶,同时也可以说是叶茶文化的中心。最近的研究,把中世纪传播到日本的茶树的遗传因子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正是属于浙江出产的茶树。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不仅仅茶文化源于中国,同时茶树也是来自中国浙江。
杭州净慈寺
天台山国清寺
那么,宋代浙江的茶文化,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呢?邻省的福建,将采摘后的茶叶,进行蒸煮、磨碎,再加工制作成块状的茶叶。而浙江则是,蒸煮后,将其晒干,干燥加工制作成叶状的茶叶。这样的制作工艺,与现在用来制作抹茶原料的绿茶是类似的。前面提到的“日铸茶”就是这类工艺的典型代表。而且浙江各地的寺庙所出产的茶叶,也差不多都是此种工艺的叶状茶叶。取这类茶,将其捣碎成粉状,放入茶碗内。而普通的点茶的泡制方法,就是在茶碗内注入热水,搅拌后饮用。《吃茶养生记》中的记述,正是这类茶叶的泡制和饮用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