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是祝融部族的一支,大约在商周之际来到江汉地区,与江汉地区的土著民族结合建立了楚国。当楚的先祖鬻熊在今湖北荆山一带立国时,就与中原发生了关系。鬻熊背弃日暮途穷的商朝,亲附蒸蒸日上的周朝,“子事文王”,其重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以“子男之田”,立“楚”为国号,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楚”作为正式国号兼族名载入史册,开创了长达800年的宏伟基业,一部气势磅礴的楚国历史由此开始。
“荆”与“楚”为同义语,本是一种植物的两种名称。《说文解字》曰:“荆,楚木也。”《毛诗·小雅·渐渐之石序》笺云:“荆谓楚也。”其时楚尚不为中原列国所重视,西周初的楚国还十分弱小,地盘也很局促,史书上说它“方五十里”。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生产力低下,社会形态也比较原始。但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强的特征,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诗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狁并列。《诗经·鲁颂·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熊绎还要对周王朝尽进贡等职分。在楚的周围有为数众多的小国,其中有一些是西周分封的“汉阳诸姬”,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楚人具有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自尊心很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把荣誉看得比生死更为重要,如为理想而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在乌江边自刎的项羽等。
熊绎五传至熊渠,加速与东南的扬越、西与南的濮人、巴人的交往,以扩大影响和控制区。楚武王熊通即位后开始谋求向外发展,“辟在荆山”这一狭小的区域已不能满足楚人的发展要求。春秋以降,王室衰败,偏居南方的楚国奋发图强、日渐强大,遂积极参与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乘机消灭了周围的小国。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更是不可一世,吞鲁灭越,“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43],实力在韩、赵、魏、燕、齐各国之上,与“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44]的秦国相埒。据有今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大地区,其势力影响远达五岭以南,几乎控制了整个南中国。“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45]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46]楚、赵斗富,赵使自愧弗如。楚考烈王封春申君于江东后,春申君遂在今苏州大肆兴建都邑,至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东游吴,见到宫室仍然十分富丽,不禁大为惊叹:“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现有资料表明,崛起于江汉的楚文化,从淮水上游传播到淮水中游和下游,从长江中游传播到长江下游,数百年间席卷江淮。由此张正明先生提出了楚文化的六大要素:一是青铜器的冶炼工艺;二是丝织刺绣工艺;三是髹漆工艺;四是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五是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六是美术和乐舞。[47]它清奇如长江之水伴随着楚国军事上的成功向东流淌,在战争的悲喜剧中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和交融。
已有2 500多年历史的“白发苏州”,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人家”的古朴风貌。其城就是楚人伍子胥来吴“相土尝水”,帮吴王阖闾设计建造的,后被吴越、吴楚战争焚毁,公元前3世纪楚人黄歇(号春申君)又重建。据马学强《上海通史·古代》卷说:“春申君父子前后治吴14年,有所政绩。”吴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他奉为上海、苏州等地的“城隍”,城隍庙不但成为信众还愿祈福活动的场所,也成了励精图治——吴楚文化交融的一个历史见证。(www.daowen.com)
这种交融,使吴地的智慧诗性文化根基更为粗壮,结出了更多励精图治的民族文化硕果,其中“荣氏家族”就是一例。
“荣氏家族”,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显赫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富豪家族,它以百年不败的富贵高高地屹立在中国的商界中,并用富过四代的辉煌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其祖辈则从一介平民出身,励精图治,凭借个人努力开创了民族大业。
多年来,荣氏家族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国家培植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其中以商界人士最为突出。从创业先人荣宗敬、荣德生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到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从荣家第三代子孙荣智健的“中国首富”到荣氏四代曾孙荣明杰的商界明星,无不显示出荣氏家族人物的非凡商业才干。近百年来,他们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运筹帷幄,纵横驰骋,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重要领军人。
特别是荣毅仁,1949年后他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业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