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共同富裕实现里仁为美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共同富裕实现里仁为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里仁为美”的意思是我们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泰伯的谦让精神,一直被传为美德。从广义上来看,儒、道、佛三教共同的追求亦是“和谐”。吴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包容、与人为善、里仁为美的一面。这种全然不顾自己、“里仁为美”的纯朴情感,正是吴地人的奉献、致力精神。

“里仁为美”出自《论语》中的《里仁篇》。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邑也;“仁”,仁爱也。“里仁为美”的意思是我们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诚信人、团结人。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不能以礼让为国,怎么能实行礼呢?不能以礼让为国,则上下不敬不和,必相争,那就根本谈不上真善美,“永肩一心”(《尚书·盘庚》)。

吴地的宗祖之一——泰伯,就是“里仁为美”“礼让为国”的楷模。其事迹,《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不论他奔吴的指导思想如何,但他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可见,有德之人绝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泰伯所独具的“让贤、开拓、勤奋、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吴文化发迹时期的精髓之一,在吴地人民中得到流传和弘扬。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兄弟相残,屡见不鲜。为此,孔子十分推崇泰伯的品德,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后世称泰伯为“三让王”,即指泰伯第一次让位给弟季历,第二次让位给侄昌(即周文王),第三次又让位给弟仲雍。泰伯的谦让精神,一直被传为美德。

什么是美?从精神世界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自由的象征;从客观世界出发,美是自然,美是和谐;从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佛教重心,尤其是苏州地区有“东方佛国”之称,早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佛教就由吴地海路传入苏州,并留下了报恩寺。杜牧在《江南春》中感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固然与梁武帝萧衍(464—549,江苏武进人)在位48年,雅好辞赋、提倡儒学、大兴佛教有关,但主要还是受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影响。佛教主张废除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它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度(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其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亦是孔子的“博施济众”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使之向善,获得快乐。而以葛洪、陆修静(406—477,浙江吴兴人)和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为代表的吴地道教,他们奉老子为教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这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儒、道、佛三教共同的追求亦是“和谐”。吴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包容、与人为善、里仁为美的一面。

其实,“里仁为美”是吴人骨子里的,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早已告知世人,历史上的江南“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2]。说明当时百姓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大家都差不多,既无“冻饿之人”,亦无“土豪”。经过历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逐步富裕起来,“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但吴地人仍“细细”做事,“轻轻”为人。如躬耕起家的著名江南巨富沈万三就是一个案例,他不仅是当时江南躬耕起家的天下富贾,也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

据沈氏家族《沈氏支谱》记载,沈万三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沈庄漾,元末随父迁居苏州昆山周庄。沈父见此处人少荒地多,父子便躬耕桑梓。开始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他们勤于耕作,使之成了产量颇高的熟地。因为沈万三精于管理,十多年后便积累起第一笔财富,随即“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庄田多达1 300多亩,体现出平民初创阶段“第一桶金”的辛劳。

沈万三一方面开辟田宅,以躬耕起家;另一方面又进行二次创业,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便利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从千墩东旁的青龙港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等运回国内,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据《云蕉馆纪谈》记载,沈万三“曾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由此可见,沈万三的起家是当时正常商人的正常经商结果,不外乎得益于江南水乡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周庄的“天时地利人和”。故居中的一副对联则可印证:念之祖仓廪广集南北货,创先河舟楫远销东西洋。东南沿海的“海盗”们不仅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国的海洋史,还阐述了一个“盗”亦有“道”的人文内涵。沈万三靠的是勤劳、智慧、机遇、胆识和诚信,在商海中遨游,在风浪中行进,因而成为江南历史上的第一富豪。他崇尚创业,始终求实务实,“厚德载物”,演出了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沈万三发迹后,没有沉湎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而是富后思文化。他专门以重金延请王行为塾师到周庄办学,是一位儒商。据说有一次,沈万三在沈字银楼,看到因中午时分,店内生意清淡,一个店伙计伏在柜台上没精打采地等着顾客来做生意。他走了进去,那管事的见老爷前来,少不得小心伺候。沈万三走到那个早已毕恭毕敬地站着的伙计身边,看着他说:“做生意的‘意’字,有什么讲究,你知道吗?”那伙计低下头来。沈万三拿过纸笔,一边写一边说:“这生意的‘意’字,上面是一个‘立’字,就是说,要立在那儿等候买主,不能坐着、伏着等买主上门;这中间一个‘曰’字,曰——就是说话,要主动地与买主打招呼,而且要和颜悦色;这下面是个‘心’字,就是说做生意要和买主共心,讲求信誉。”一席话,说得那伙计头都抬不起来。后来,这事传了出去,沈字商号的所有店里,伙计们再也不敢懒洋洋地接待买主了。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沈万三从内心里愿意做善事,愿意为国家效力、为民修桥铺路,乃至上疏自请“助筑京城三分之一”。这种全然不顾自己、“里仁为美”的纯朴情感,正是吴地人的奉献、致力精神。遗憾的是朱元璋这个皇帝老儿“忌富”,将沈万三发配到云南,又将其子沈茂打成“蓝党”,发配到辽东,使他一家南北分离,终于破败,客死异乡。对于沈万三的无私奉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说:“因为无我,所以才不朽。”

江苏宜兴的徐庆平在讲述他眼中的父亲——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时说:父亲为艺术呕心沥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爱画入于骨髓”,他为此节衣缩食。记得小时候家里从来没吃过全白米饭,一定是小米大米一起煮的“二米饭”,这样可以省钱。张大千到家里做客,吃的是熬白菜,尽管大家知道张大千是美食家。徐庆平回忆说:父亲除了抢救艺术品,还经常把剩下来的钱去帮助一些困难学生,我记得,他一生没有进过银行存过钱。

出生于无锡的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他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捐献七架半飞机和大量衣物。1954年5月,他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为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虽出身名门,但始终保持着辛苦经营、克勤克俭的家风,不追求奢侈,不允许浪费。他担任国家领导职务后,更是坚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从不谋求私利和特权。他心系故里,造福家乡父老,创办江南大学。他的儿子荣智健捐款3 000万港元在太湖上修建了新宝界桥,与荣德生当年捐资修造的宝界桥珠联璧合,形成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亮丽景观。1979年荣毅仁说:“只要国家给我工作,我就做,白天、半夜,什么时候找我都行。我才60出头,80岁前还可做点工作。”他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后,“一唱雄鸡天下白”,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苏南广大农村出现了“萌生于50年代、衰落于60年代、活跃于7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发扬“四千四万”(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经历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精神,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笼,迅猛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上中期占据了苏南经济的“半壁江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苏州、无锡与常州3市及所辖的12个县范围内,广大群众与干部又创造了“四为主一共同”(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工业为主,以市场取向为主,以政府推动为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苏南模式”,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www.daowen.com)

图7-2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该村1957年原属瓠岱乡的华西村,撤区并乡后,改属华墅乡,因在华墅西边,故名“华西村”(又名华西大队)。初建时,人口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人均分配53元。1964年冬,华西村制定了《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逐步富裕起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自2001年开始,通过“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帮带周边的华明村、前进村、泾浜村、三金巷等20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发展。华西村的面积也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 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加上外来员工逾5万)。整个大华西村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先后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直升飞机村”,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多年来,该村经济保持着持续、高效、健康发展。走进华西村,只见高楼大厦,店铺成行,白天游客川流不息,晚上霓虹五彩闪烁。村里商场、宾馆、医院、休闲及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家家有轿车,户户有电脑(见图7-2)。

第一产业:从2012年开始,农业已经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华西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由园艺中心、无公害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稻麦油料基地等组成。智能化温室总面积达12 000多平方米。

第二产业:1996年该村旗下华西集团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并获得“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下属有几十家企业和1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形成了多个生产门类、1 000多个产品和“华西村”牌、“仁宝”牌等多个系列品牌产品。同时,1999年“华西村”A股股票深圳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称其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第三产业:1974年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外开放,已成为江南田园旅游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华西金塔、华西塔群、幸福园、华西世界公园、文化产业中心等等诸多景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逾百万人次,被称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老书记吴仁宝(1928—2013)说:“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他还编写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六爱”,以及“十穷戒词”“十富赞歌”等。他从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2005年,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华西村经过10多年的“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不仅在国内涉足多个市场,还走出国门。他不希望华西人被称为“土豪”,所以这两年除了发展经济,更多的是让村民们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他说:“没有具体算过,大概每年用于村民各种培训、学习的费用加起来超过千万元了吧。”村里还为村民建造了众多的娱乐、健康和体育设施,村民们每年花2 000元办张卡,就可以在村里设备一流的健身中心娱乐健身;若想跟家人朋友看个电影,村里就有设施先进的大影院。此外,村民们还可以轮流分批到全国和世界各地有目的地去旅游开阔眼界,见识“天外有天”,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可以借鉴哪些先进的经验。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的意义所在。华西村始终不忘先富帮后富,里仁为美,共享小康。多年来,该村在帮邻近村庄富起来的同时,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农村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1万多名,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还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建好后无偿移交给当地。黑龙江华西村现已成为“东北第一村”;宁夏华西村收入成倍增长,前几年就成了“亿元村”。有位名人说:“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的。”正是华西村朴素的幸福观,才创造了当代的田野“神话”。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华西村的影响下,邻近的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实现了质的飞跃。永联村原是一片长江滩涂,1970年春,原沙洲县(现张家港市)组织千余民工围垦,后陆续从南丰、鹿苑、兆丰、大新等地迁来213家农户808名社员,组建南丰公社23大队。从此,永联开始了它的历史纪元。建村时之所以取名“永联”,即寓意“永远联合”。由于该村地势低洼,涝灾易发,成了苏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村庄之一。改革开放给永联带来了生机。村民们用“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精神,最初打破“以粮为纲”的禁锢,挖塘养鱼搞副业,后来“以工兴村”办钢厂。昔日的穷村蜕变为“华夏第一钢村”,成了“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了科学协调、持续绿色发展(见图7-3)。

图7-3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

全村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实现了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村98%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8%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8%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在10.5平方公里的村域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时尚,构成了一幅“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从1995年起,周边几个经济薄弱村相继并入永联村,村民从当初的数百人激增至上万人,再加上为永钢集团和永联村服务的外来人员,生活在永联村的人口总量现已超过3万。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永联村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上缴税收排名前二、全面建设名列前茅,201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国际名村”。村民文明礼貌、爱心互助,兴起“全民慈善”之风,永钢集团历年捐赠累计总额逾1.1亿元,村里每年在慈善方面的投入也达2 000万元之多。

可感、可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吴中大地发扬光大,里仁为美,共享发展,体现出中华民族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