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塑吴文化:探寻其根基与文脉

重塑吴文化:探寻其根基与文脉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惠之,唐代开元时苏州吴县香山人。少年时曾与后来世称“画圣”的吴道子一起远师南朝画家张僧繇,后专学雕塑,终成天下泥塑的高手。杨惠之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割草耙泥。有一年新春,杨惠之终于把一个自己感到满意的塑像拿到了街上。杨惠之听了很不高兴,他沉着脸,一下把泥人摔成几块,走了。杨惠之大吃一惊,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拼命逃跑。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赞叹说:“百工之中,皆出圣人,此杨惠之,亦可谓之一圣。”

重塑吴文化:探寻其根基与文脉

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指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对于唐代美术,他指出:“玄宗之世为中国美术史之黄金时代……唐代美术最精作品殆皆此期作品,李、杜之诗,龟年之乐,道子之画,惠之之塑,皆开元天宝间之作品也。”他在专辟一段介绍杨惠之的同时,附6幅杨惠之塑苏州甪直保圣寺罗汉像图片,并评论道:“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修补,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1961年,保圣寺塑像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惠之,唐代开元时苏州吴县香山人。少年时曾与后来世称“画圣”的吴道子一起远师南朝画家张僧繇,后专学雕塑,终成天下泥塑的高手。《辞海》中有条目:“杨惠之唐开元(713—741年)时的雕塑家。先曾学画,和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他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过许多塑像,并著有《塑诀》一书,现均已不存。”

杨惠之弃画从塑后,在苏州虎丘山麓搭了间草屋,白天用心观察来往摊贩船夫的神态形状,晚上就用山脚的磁泥为白天见到的人捏头像。后来,他在大江南北各地寺院雕塑过许多塑像。仅从画史记载来看,其作品就有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陕西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汴州安业寺(后改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佛像及枝条千佛像、东经藏院殿后三门二神像及当殿维摩像、洛阳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像及山亭院楞伽山、洛阳北邙山老君像、湖南郴州通惠禅师院九子母像、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及侍女像等等。据说他塑的倡优人留杯亭彩塑像,陈列于市中,人们从背面就能认出,可见其雕塑技艺的高超,人们尊称他为“塑圣”。

杨惠之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割草耙泥。他在小伙伴堆里是个首领,大家都服他。因为他随手抓起几把潮泥湿土,就能捏出一个天神天将来,放在土地庙里当菩萨,竟能哄得一些善男信女来上供烧香。供品中团子、糕饼不少,杨惠之拿了分给小伙伴吃,大家自然让他做头领了。不料小孩子家淘气的把戏得罪了当地的乡绅,说他污渎神灵,要惩办。杨惠之眼看要吃苦头了,好心的人劝他父母说:“既然你家孩子欢喜这一路,倒不如送他到苏州城里玄妙观去学个描画神道轴子的手艺,将来也好混碗饭吃。”于是他的父母到处求亲托友,终于把他送去学画了。跟了个有本领的师傅,他就不分日夜地搬笔弄彩,把神道佛像画得活灵活现。后来他到了昆山,借住在一个独身的老人家里。白天他帮老人挑水烧火,晚上就捏起人像来,一心想在这上头弄出个名堂来。他常常是塑好了又捣碎,捣碎了,又再塑。有一年新春,杨惠之终于把一个自己感到满意的塑像拿到了街上。那时正是上市时候,街上人头涌动,围拢来观看的人们都赞不绝口:“好啊,多好的一个烂泥菩萨!”杨惠之听了很不高兴,他沉着脸,一下把泥人摔成几块,走了。

又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冰泥雪水做到春暖花开,杨惠之塑的泥人一个比一个好。传说,初夏的一个晚上,青蛙在田地里呱呱叫。半夜,月亮从云里冒出来。这时候,杨惠之吃力地抱着新塑好的一个一人高的泥人,悄悄地放在街市中的一座凉亭里。泥人侧身朝外站着,她是一个年轻妇女,挽着一只菜篮,像是在等人。天蒙蒙亮,一个起早赶集的农民挑着一担青菜,在凉亭前停下来,对着泥人问:“要买菜吗?”晓风吹动了泥人头上的饰物,好像摇了一下头。那个农民又问了声:“不要吗?不碍事。”挑起担子便走了。接着,一个卖菱角的,一个挑菱白的,都向泥人问一声“要不要买”,接着又挑担走了。杨惠之这才高兴得笑了,他抱起泥人就回家了。想不到后面有人跟着他,而且人越来越多。杨惠之这时好像听得后面有人在喊他:“强抢民女啰!”他莫明其妙,回头一看,不好了!几个差役正赶上来,吆喝着要捉他。杨惠之大吃一惊,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拼命逃跑。泥人被摔碎了,差役们跑近一看,吓呆了:“什么强抢民女!亏他有这本事,手捏的泥人比真的还真!”这时赶来看热闹的人们围了一层又一层。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赞叹说:“百工之中,皆出圣人,此杨惠之,亦可谓之一圣。”至今,千年古刹——甪直保圣寺里还保留着杨惠之塑的罗汉像(见图5-18)。

苏轼曾亲眼见过杨惠之的作品,他赋诗道:“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保圣寺题写抱柱联语云:“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www.daowen.com)

泥和土,无非是司空见惯的材质,然而,因为吴人对于细节的专注和执著,它们也被点石成金,得以独步天下了。

图5-18 苏州甪直杨惠之作品:《保圣寺塑壁罗汉像》(局部)

无锡惠山的泥人同样是泥,只不过惠山一带的黏土滋润,可塑性强,民间艺人就利用其特性把它捏成“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财神”,略加彩绘,色泽鲜艳,神态生动,富有情趣,在民间庙会社戏、香汛、茧汛等活动中大受欢迎。开始这些小东西是在地摊上登场的,身段虽然很低,但生命力却很强,因为它们来自民间,讨的是口彩,求的是吉祥;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甜品饮食很搭档。像憨态可掬的“大阿福”,简直就是江南人心目中的幸福代言人,也是老百姓真心喜欢的“白马王子”。当乾隆帝到了无锡时,就有一个名叫王春林的艺人,奉命当面捏制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泥孩儿数盘,让乾隆龙颜大悦了一把。接下来慈禧做寿,偏安一隅的惠山泥人居然挥师进京,献上了“蟠桃会”等贡礼。惠山泥人就这样做大了,它不但是乡情风俗的缩影,也是平头百姓祈福纳祥的念想。神仙、春牛、馋猫、古今人物、走兽翎毛,无不寄托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晴雨风雪有情致,四季风光各不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一眼看不穿但又被吸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