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约250万年前出现能人直到铜铁器出现前,经历了两三百万年。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是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砸器。考古证据表明:吴地太湖南岸的长兴与上马坎人早在100万年前就进入了旧石器时代。
1984年,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50公里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西北部溶洞里发现了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85年,南京博物院与上海大学文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三山岛旧石器遗址等进行调查和发掘,共发掘出土石制品5 263件。这些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石髓和玛瑙;种类有石核、石片、石器。石核大部分为锤击石核,说明当时的打片技术和石核的利用率都已经很高。
2005年6月,笔者专程到三山岛拜访了参与当年挖掘的“草根”考古者韦鹤鸣老先生,他介绍说,出土的这些旧石器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部分石器利用小石块加工而成;二是打片主要采用锤击法,少数采用砸击法;三是石器工具组合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加工质量较高;四是使用石片所占的比例几乎与石器比例相当,这类使用石片为三山岛石器文化的一大特色;五是石器的刃缘修理,向背腹面、交互和错向加工皆有之;六是石器组合中有一批形制独特的工具,如用片状和方块状石片制作的复刃刮削器、深凹刃刮削器、端侧凹刃刮削器、龟背形双尖状器等,构成了这一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点(见图5-1)。
三山岛因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连缀而得名,面积2.8平方公里,北山为三峰之首,海拔83.3米。该岛虽无高峻巍峨之态,却有层峦叠嶂之姿,逶迤铺展,舒起缓伏,山水契默和谐,情致衍逸,故清代诗人吴庄有这样的赞美:“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在岛西北部有个小山叫清风岭,下面有一个石炭纪(3.5亿年前)的灰岩洞。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砾石层,石制品较多,厚0.3米,下层为粗砂层。
图5-1 吴县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与骨器
资料来源: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韦鹤鸣
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这种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斧、凿、刀、镰、犁、矛、镞等。1973年发现的被国务院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安县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出土1 0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斧、陶纺轮、象骨、刻纹麋鹿角等文物(见图5-2),经碳-14测定,遗址距今5 015±85年,树轮校正值6 525±110年,出土了一批以陶斧为代表的尊贵文物,是江海平原上出现的人类第一缕古文明曙光。(www.daowen.com)
上面带柄穿孔的陶斧是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把手两节,陶斧一节,三者一组合接起来成了一把完整的带柄穿孔陶斧,其工艺可谓天衣无缝。正是这把陶斧的发现,回答了考古学家们长期困惑的古人使用的石斧如何装柄的难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殷志强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近百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能说明扁平穿孔石斧装柄方式及使用方法的实物资料,只有青墩带柄穿孔陶斧一件……正因为青墩带柄穿孔陶斧具有的完整性、科学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已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宝),成为青墩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之一。”[1]
图5-2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
根据摩尔根的文化形态理论,我们把渔猎时期及“刀耕火种农业”看作是农业文化的初级阶段。那时人们先用石器工具将地面上的树木、柴草砍倒、晒干,然后点上火烧尽或放水将杂草烂掉,最后撒上种子,便任其生长。待作物成熟后,再用石器工具收割,后以石磨或石碾加工,生产便完成了。到了新石器晚期,先吴人已学会制造和使用石耜、骨耜、石犁等农具,于是农业又发展到“耕锄农业”(见图5-3)。
图5-3 新石器晚期吴地出土的农具
夏商朝,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但夏商,甚至更晚的一段时期内,石器仍作为重要工具使用。囿于矿体的开采、熔炼、铸锻等技术水平,当时的金属工具、武器,不少还是承袭磨制石器型制发展而成的,石器中的斧、锛、铲、刀、镰、镞、矛头等器型,不但是青铜器的祖型,甚至影响到铁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属器产生以后,某些磨制石器又直接因袭青铜器的形制,如钺、戈、剑、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