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维系锦绣之冠

吴文化:维系锦绣之冠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织品种有锦、绫、绸、绢、纱、绵等,并有五代吴越时的印花绸及绣花经袱等。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一直延续到当下,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维系锦绣之冠

吴地盛产稻米,丝织业的蓬勃发展,使苏杭成了江南的雄州。随着丝绸生产的日益商品化,到清朝中后期,已达到全盛时期,仅苏州吴江盛泽镇一地周围就有木织机四万余台,被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其丝织品种与花色琳琅满目。

1.产业规模大,产品花色多

司马迁20岁时漫游各地,曾到江淮、会稽,观察过苏州城市景象,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秦汉时期苏州形成为江南蚕织基地。三国时魏蜀吴政权都把丝绸织锦生产的发展,视为“瞻军足国”的重要手段,东吴的孙权还开辟了一条海上丝路,通向辽东、台湾日本罗马等地,其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工艺先后亦传入日本。“吴服”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为日本大和民族喜爱的传统服装“和服”。中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重心自北南移,江南丝绸产区在技术水平上有了更大提高,产品花色繁多,很多内容可以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龟蒙、皮日休、白居易杜荀鹤等所写的史诗篇章中得到参证和理解,足以体现了当时吴中人在生活中与丝绸的密切关系。

精妙美艳的宋代丝绸,主场设在子城内,“宋平江图”碑内标明为“作院”(在今五卅路与锦帆路之间的市体育场内),其中织绣生产占有较大比重。丝织产品有著名的宋锦、缂丝、罗、绮、纻丝(缎)、绢、绫、纱等品种,织金锦也已流行,其仿古宋锦盛行一世,除供服饰应用外,还用作书画装帧。

南宋时缂丝名家有沈子蕃、吴熙等。据《吴门表隐》载:元丰初年(1078年),机织同业于城内祥符寺巷集资捐建“机圣庙”(又名轩辕宫),朔望香火祭祀。宋代时城内已出现多处生产纱罗绣线,如新罗巷和孙织纱巷(今古市巷与装驾桥巷之间及嘉余坊)、绣线巷(即修仙巷,在养育巷海红坊巷北)等。

1956年3月,虎丘云岩寺塔进行建修时,在塔第二层发现十字形地下空弄内石函,所放楠木广漆经箱内,有唐宋钱币、经帙、经袱、经卷、丝织品、牙牌、竹帘等文物一批。丝织品种有锦、绫、绸、绢、纱、绵等,并有五代吴越时的印花绸及绣花经袱等。

1978年4月,盘门城内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窖穴内发现北宋时期的珍珠舍利宝幢一座,内有藏品经卷、藏经碧纸、陀罗尼经咒及铜佛像、金涂塔、琥珀印章等物,其中尚有刺绣丝织经袱、经帙、丝织缥头等丝绸包装物。

1964年6月,盘门外吴门桥盘溪小学内,出土元末吴王张士诚母曹氏大墓(亦称娘娘墓),出土大批随葬实物,其中丝织品服饰件有锦、缎、绸、绫、绢等品种,还有织锦缎被、提花龙凤衣带、绣花鞋、正反云龙纹缎及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袍、袄、裙等。

苏州织造局在清代全国设立的四处官局中规模最大,织造炼染及缂绣工艺也完整,故所织产品闻名于世。康熙时孙佩所著的《苏州织造局志》,为我国历代官府织造存世史志的唯一孤本,尤为国内外丝绸史学界所珍视。该局机构分为南北两局,历时260年,共铺机800张,额设匠役2 602名,所织造的龙袍类织物,自明清以来均以技术高超著称。当时缂绣锦缎类工艺产品大都在苏州采办或招募高手技工,织造工艺图案等都是“天上”(皇宫)指定的特殊要求;色彩方面,基本染色26种,其中上用22色,官用14色。织造品种有:缎、纱、缂、绣、丝绒、漳绒、闪缎、闪锦缎、蟒缎、花宫绸、宁绸、素缎、花缎、云缎、妆花缎、暗花缎、织金缎、彩纱、寿字纱等,清中期又生产天鹅绒、漳缎、陀罗尼经被等类。其典型传统品种及花色有:漳绒、天鹅绒、漳缎等。

辛亥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苏州近代的丝绸经变革后异彩纷呈。原材料自1922年起,丝织业采用人丝原料,并与真丝交织。染化料亦引进了化学染料。其主要产品品种有织锦缎、花(素)累缎、贡缎等,传统品种的结构和织造工艺有了相应改进,新品种有交织软缎、中华缎、中山葛、巴黎缎、九霞缎、博士呢、毛葛、锦地绉、电力纺、感纺、双管绡、控花绢等畅销一时。1931年前后,苏州丝织行业盛行锦地绉等交织新产品,织物品种逐步更新。

除上述丝原料与染料外,纺丝的机械设备也随之变革。如织前准备器具新增了络丝、捻丝、整经、摇纡工具等。织机门类亦增加许多,如原始腰机、多综多蹑织机、束综提花机、手拉机、铁木织机、提花织机、全铁有梭织机、各种无梭织机等,由此苏州出现了很多色彩斑斓的新品种与花色,如织锦缎、塔夫绸、双宫绸等等。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包括真丝印花双绉、修花缎、真丝顺纡乔其、真丝印花层云缎、人丝花绡(伊人绡、迎春绡、条子花绡)、真丝印花绡等产品都分别获得国家的金质与银质奖,特别是真丝印花双绉是由苏州丝绸印花厂生产的,1980年与1985年两次获国家金质奖。该产品具有图案新颖、色泽鲜艳、印工精细、手感柔软滑爽等特点,采用国际流行色彩,尤其是镶有金、银线的绡类织物,配色鲜艳柔和,制成衣裙风度潇洒,是华丽的高级穿戴绸。199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皇室眷属曾身着由真丝印花双绉制作的时装出席各类社交场合。

2.苏州缂丝“织中之圣”

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汉族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苏州成为主要产地。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一直延续到当下,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缂丝的技法起源于汉朝的缂毛,到唐代开始盛行。它以较细的本色丝线作经线,较粗的彩色丝线作纬线,利用专门的小梭子,在小型木机上,根据花纹图案,用手工加以一梭一梭局部挖织而成。它不同于一般的丝织品,而是手工丝织与书画艺术的结合,集丝织、绘画、刺绣特色于一身,是一种特殊的丝织工艺美术品。由于它在花纹轮廓处会留下纬线往复转向时的断痕,形成其通经回纬的结构特征,故宋人又称为“刻丝”,被称为中国丝织品中的活化石

在南宋时,苏州缂丝代表人物有两人。

图3-9 朱克柔莲塘乳鸭图(缂丝)

一是朱克柔(女,兼工画绣、织锦,松江人),是高宗时缂丝名手、画家。她织的缂丝表面紧密丰满,丝缕匀称显耀,画面配色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协调,立体效果极佳,有的类似雕刻镶嵌。织出的所有人物、树石、花鸟均极精,晕色和谐,清新秀丽,后世收藏家珍同名画,甚至连宋朝皇帝也派宦官到江南去搜刮。宋徽宗还亲笔在一幅“碧桃蝶雀图”上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赞叹“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其《莲塘乳鸭图》(上海博物馆藏,见图3-9)、《山茶》和《牡丹》(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云山高逸图》《桃花画眉》《鹡鸰红蓼》等作品流传至今,既富有画意,又具有深厚的装饰趣味。

二是沈子蕃(苏州人),缂丝技艺名扬中外,把缂丝艺术推向了空前成熟的阶段,其缂丝作品《梅花寒鹊图轴》(北京故宫收藏),系十大“镇宫之宝”。此缂丝作品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宋代缂丝工艺最杰出的代表作。清代乾隆皇帝特别喜爱这件作品,把它藏在清宫养心殿,并在画卷上题写“乐意生香”御笔。

该图轴以米黄色为地,花纹以青灰、普蓝为主色,配以绿、驼、水粉诸色;以石青构边,色调高雅。在缂织技术上,他熟练地运用平戗、长短戗、包心戗等多种缂丝技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苍老的梅树、俊俏的花枝,并以写实的手法,摄取寒鹊瞬间动态,使画面自然和谐,尤其是梅树的树干,采用包心戗的技法,呈现出用笔皴擦的水墨效果。梅花的花瓣缂织极为精细,劲俏流畅。为了突出寒鹊的形象,用木梳戗织寒鹊的胸部,用绕线织寒鹊的部分轮廓线,使两鸟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且羽毛更具有柔软毛茸的感觉。原作梅花与竹叶的用笔很挺拔,沈子蕃采用了另以平织和贯织的两种方法,织出花叶的线条,既保持了原作的笔意,也显示出花叶的生动风貌。虽以缂代画,却不失绘画的气韵与意趣,传达出清新、自然、淡泊、幽远的诗意。

乾隆皇帝喜欢舞文弄墨,常在艺术形式上玩花样,往往要对同一艺术主题以不同的工艺反复表现。如果有满意的绘画或者书法作品,乾隆可能会把它做成玉器、漆器木雕、掐丝珐琅、刺绣。而在不同的工艺形式中,缂丝尤称奢华,成本自然不菲。但乾隆显然是不差钱的,他收藏了大量的绘画作品,遇上自己所藏满意的画作,经常委派苏州织造用缂丝的方式再现出来,如果特别喜爱,还会反复织造数件,比如“福禄寿三星图”就是他所喜爱且反复制作的题材。

从目前已知资料看,缂丝的三星图的图样可能是摹自一幅纸本绘画,该纸本图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新年由宫廷画师姚文瀚绘制的。乾隆年逾古稀后,就多次命令苏州织造将三星图用缂丝的方式“拷贝”出来。如果考虑到乾隆晚年的心态,便可以理解他何以会在人生尾声将这一题材多次“拷贝”。他还为三星图撰写了《御制三星图颂》,我们可从此篇颂词中对老皇帝晚年心态窥测一二。

民间习惯将木星、文曲星、南极星三颗星辰附会于司掌福、禄、寿的神明,也许是蒙三星的眷顾吧,乾隆年过古稀之时,恰恰是同时把福、禄、寿这三样占全了。乾隆皇帝欣慰于自己的长寿,在为三星图题写的颂词中,开头便说“箕畴五福,居一斯寿”,也就是说在乾隆眼里“寿”和“富”“康宁”“好德”“考终命”相比,是《尚书·洪范》五福中的头一位。当然,帝王只有长寿还不够,执政时间漫长难保不出现执政失误,而乾隆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乾隆曾经不无得意地认为,历史上帝王无数,但活到古稀的皇帝只有6人,6人之中,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失,只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能看得上眼,但还觉得很多地方比不上自己。乾隆帝活到高寿,国家经他执政多年,也大体安定富足,他对自己政绩总结道:“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天子统治着一个富足的国家,而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富即禄也”。不管他是富还是禄,又必须“资福以受”。总之,福、禄、寿这三样他都得着了。乾隆的这种得意心态,或许就是他将“福禄寿三星图”多次制作的原因。

图3-10 “福禄寿三星图”缂丝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www.daowen.com)

宫廷收藏书画著录《钦定秘殿珠林》所载缂丝三星图轴一共有9轴,目前有7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7轴缂丝画构图内容大致接近,但尺寸大小各有不同,其中一件编号为故72 711的体量最大,纵达4.12米,宽至1.35米(见图3-10)。前面已经提到“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制作这种尺寸超过4米的缂丝画,其成本可想而知。缂丝花费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据内务府档案载,可以看到乾隆要求制作这轴缂丝三星图的时间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年初。比较于原先绘制的纸质版本,这件缂丝的三星图轴对画面背景环境做了更加细致的描绘,加上了山水、花卉、鹤、鹿等内容,把福、禄、寿三星放置在一个“丽天拱斗,旭日和风,松苍花茂”的仙境之中。乾隆帝关注的不只是画心内容,对于装裱的各细节也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要求。内务府档案记载了制作前乾隆对于装裱的要求:三星图的上玉要用“蓝地淡三色云凤花纹五彩云寿带”,下玉用“蓝地淡三色海水花纹”,大边用“白地蓝西番莲花纹”,题写御笔的三星图颂要做成“蓝地金字缂丝”。可以说连装潢的各个细节,也都是出自皇帝的授意,渗透着乾隆个人的审美。[11]

清代以后,苏州缂丝艺人大都集中在城郊的陆墓、蠡口、光福、东渚一带,世代相传。1949年后苏州先后涌现出缂丝名家:沈金水、王茂先、王金山、俞家荣、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等。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苏州宋锦“锦绣之冠”

苏州织锦早在春秋吴国时兴起,并有着厚实的基础。三国东吴时,吴王赵夫人能以彩纬为龙凤之锦,大将甘宁亦常缯锦维舟,驰骋长江西汉《说苑》一书载:“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隋炀帝巡游江南时,彩锦作帆,连樯十里。五代时已产五彩灿烂的织锦。由此可见,苏州织锦历史悠久。到了宋代,宋高宗南渡后,开始盛行,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无论在组织结构和纹样风格上,还是在工艺技术上,均有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不但用于衣着服饰,还用于书画装裱和装帧等,达到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吴中多重锦”(经丝有面经和底经两重)。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的织物结构,以经三枚斜纹作地,纬三枚斜纹显花,但也有少数宋锦的组织以六枚不规则经缎纹作地,纬三枚斜纹显花。整个组织为多重纬组织,系唐代斜纹型纬锦织物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纹样大多以满地规矩几何纹而颇具特色,其造型艺术繁复多变,构图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平整挺括,与唐锦讲究雍容华贵形成明显的对比。

宋代,主要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苏州出产的宋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而苏州的宋锦织造工艺考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

元代一度衰败,明代又有所恢复,据王鏊《姑苏志》载:当时织锦品种有“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等。后宋锦图案一度失传,至清康熙年间,苏州机坊向泰兴季氏购得宋裱《淳化阁帖》十帙。上有所裱宋锦20余种,使苏州古锦恢复了生产。

宋锦在制作中,染色需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但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其织造工艺,一般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

传统的宋锦生产制作工序复杂繁多。笔者与众多老干部专程去苏州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参观了那个硕大的木结构机械,敝人虽然在东吴丝织厂工作过,但没见过那么大的家伙,约有两层楼那么高,上下各有一位女织工,虽是坐姿,可眼、手、脚并用。据丝绸厂的面料设计师介绍,上面的叫做花楼,牵花工在上面按照设计好的花纹提起经线,下面坐着的织工就根据传导下来的信息,织入一根纬线,如此反反复复,织机便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千千万万根经线、纬线按照一定组织结构相互交错,就形成了一匹匹宋锦。这种古老的方法和机器,制作全真丝传统宋锦,一天的产量约为10厘米,真乃“扎扎千声不盈尺”(见图3-11)。

图3-11 全真丝传统的构造复杂的花楼织机

方法是:先将蚕茧缫制成蚕丝,再将蚕丝按经线和纬线不同的工艺要求,进行机织前准备,如挑花、结本、引线、穿综、穿筘、上机织造等,前后要经过20道工序。制作的工器具有脚踏缫丝车、调丝车、经耙式牵丝架、通经筘、通经架、摇纡车、挑花板、打泛片架和束综花楼织机、梭子、筘、机剪等,一切就绪后方可开织。

历史文献记载,苏州宋锦产品有八答晕锦、天下乐锦、翠毛细锦、簇四雕花细锦、方胜宜男细锦、四答晕福寿全宝锦、环藤双线锦、方胜练鹊锦、四合如意天华锦等等,宋代各种花色品种达四十多种,至明代已发展到上百余种,这些品种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州织造府织造的宋锦作品有:明代盘绦花卉宋式锦、狮纹锦、龙纹球路锦、宝莲龟背纹锦、红地牡丹纹天华锦、团龙纹天华锦、《极乐世界》重锦织成锦图轴等。

在上述众多宋锦中,其经典之作乃《彩织极乐世界图轴》。坊间传说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皇太后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指示宫廷画家丁观鹏作一幅有关佛教活动内容的画卷送给母亲。丁观鹏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他找来佛经,潜心研究,决定以佛教经变故事中西方净土变的内容,创作“极乐世界图”。此图完成后,孝圣皇太后十分满意,把它悬挂于宫中每天观赏。有一天,宫女在打扫卫生时,不慎将这幅画弄了一个小窟窿,于是乾隆皇帝想用刺绣把这幅画表现出来,当即将原稿交给养心殿造办处绣作坊,可是宫廷造办处的绣作坊无能力制这么大件的东西,后改由苏州织造局承制。

苏州织造局决定用宋锦来织造这幅作品,经过近两个月的辛劳,完成交货。孝圣皇太后见到这幅用织锦织成的《彩织极乐世界图轴》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既满意于皇儿对自己的孝顺,更对苏州织匠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此后,这幅图一直藏于清宫中陪伴着清代皇帝及其家人们。这幅图轴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地子上以红、蓝、绿、橘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

织工在制作这幅内容复杂、形象丰富、色彩多变、结构严谨的巨幅绘画性的宋锦作品中,首先,由精通画理的“挑花”匠人挑制“花本”;接着由机工装配出专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再由“挽花”匠人与织工配合制作。它是由纬线起花的织锦,面经则由织机花楼上的“花本”控制,在高达数米的花楼上坐着“挽花”巧手,居高临下,按照图样组织纬丝的变换,在织机前坐着数名“织工”不停地穿梭、接梭,其技艺的娴熟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如此大幅的佛教题材宋锦,不仅是研究清代织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传世织成锦中的稀世珍品,举世仅此一幅。它原藏养心殿、乾清宫,上钤“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太上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宜子孙”“珠林重定”“秘殿新编”“宣统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

这幅稀世艺术珍品300多年来一直封存在故宫博物院,秘不示人。最近,故宫博物院方面向新闻界表示,由于《彩织极乐世界图轴》为“存世孤品”,目前被存放于故宫博物院的库房中,保存状况良好。它纵4.48米、横1.97米,是清宫旧藏,属于一级文物。图轴以彩色纬线用控梭、长跑梭的显花方法织成,用色十几种,画中人物众多,繁密构图充满了整个画面,“织工细腻,手工技巧精致”,亦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但丝织品娇嫩易损,对展出环境的温湿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未曾展出”(见图3-12)。

图3-12 (清)光绪苏贡皇室织锦缎(资料图片)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同年,已从该馆馆长职位上退休的钱小萍,被评为非遗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她既是研发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的科学家,又是能应用丝绸技艺创造出美丽织锦的艺术家,是中国丝绸界当之无愧的泰斗。2009年,她在南京云锦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创制宋锦《彩织西方极乐世界图轴》的攻关研制小组。在没有目睹过原件,织造工艺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且已年过七旬,她仅凭历史图稿、有关资料和多年的创作经验、设计技巧,从原料组合、经纬密度、组织结构、纹制技术,到装造技艺和上机工艺等方面,经5年反复试验,终于在2014年1月研制织成宋锦《彩织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整个画面祥云缭绕、宫殿巍峨、宝池树石、奇花异鸟,数十种彩色丝线显花活色生香、巧夺天工。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觉明指出:“这是宋锦织造技艺的巅峰之作。钱小萍在没有看到原件的情况下,让它重现,非常了不起。它的出现代表了宋锦织造的最高水平,在宋锦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是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成就。”

在这一创举的激励下,苏州宋锦迎来了不断发展的春天。苏州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织机。近几年来,该公司恢复了“上久楷”品牌,挖掘宋锦文化,多方拓展应用,在钱小萍老师以及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工商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为苏州宋锦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为传统丝绸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2014年11月的北京APEC晚宴上,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及配偶身着鼎盛丝绸公司精心织造、制作的宋锦“新中装”拍摄了全家福。一夜之间,宋锦成了这个年末最火的中国传统工艺。这一服装面料用的是一种创新型的、改良版的宋锦。晚宴服装的基本结构,包括图案风格和颜色是宋锦,但花纹上有所变化,更符合低调内敛的要求。历史上的宋锦是彩色的,花纹色彩有时多达20余种,按照花纹的分布变化颜色,有“活色”之称,“同一个花纹,颜色却一直在变,这是宋锦所独有的”。男领导人服装“立领、对开襟”的款式,也是一次创新。“立领对襟是中国自明清以来就有的服装式样,开襟更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开襟的服装式样。这次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在同一件衣服上的展现。”在服装的颜色方面,鼎盛丝绸提供了很大选择余地——深紫红、深玫红、故宫红、城墙红、孔雀蓝和深蓝等,最后确定了故宫红、靛蓝、孔雀蓝、深紫红、金棕和黑棕等厚重大方的传统色调。

图3-13 中国苏州宋锦文化产业园

如今“中国苏州宋锦文化产业园”(见图3-13)在吴江盛泽已经对外开放,这是苏州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力作,也是传统产业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典范,它为古老的中国绸都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苏州首创的喷气真丝宋锦织机在电脑操控下,织机快速运转,引纬、打纬、开口、送经、卷取等宋锦织造工序自动完成,仅需操作工在旁察看,效率提高了4倍左右。宋锦织造专家李德喜介绍说,剑杆织机每分钟转速最高250转左右,而喷气宋锦织机每分钟转速可达340转,每小时可织1米宋锦,而传统木织机两个人一天才织出10厘米。康雍乾年间丝绸织造是苏州的主导产业,全城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从事这项职业,从业职工约达10万人,正是他们创造了苏州丝绸美如云霞的光环。

一个旧的世界行将过去,一个新的世界有待打开。据传,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东方雄狮。狮子,毕竟是狮子。是时候了,它已醒来了!重启丝绸之路——中国政府“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战略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一条世界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