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天上取样,丝路原点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天上取样,丝路原点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天上取样,丝路原点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丝织品。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叫丝织工艺。在丝织品中,有一种名曰“缭绫”(绫名),它精美绝伦、质地细致、文采华丽。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五十篇中有一首诗专门描述了缭绫的织造过程,主题是“念女工之劳”。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示了在苏杭二州曾做过刺史的白居易伟大而不凡之处。他在诗中既赞美了吴越地区无与伦比的丝织品“天上取样人间织”,又反映了织女织出缭绫付出的高昂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接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诗曰: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www.daowen.com)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唐代,劳动人民为了织缭绫耗尽了心血。据元稹《阴山道》说:“越厄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意思是:织一匹缭绫,超过织十匹普通绸子所费的劳力。可是它被当作贡品进献宫中以后,却被“汉宫姬”们——“昭阳舞人”糟蹋——“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诗人对此十分痛心,并以“念女工久劳也”为序,揭示诗篇的主题,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织者何人衣者谁”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均已历历在目。“越溪女”既然那么“寒”,为什么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呢?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竟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缭绫,会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中有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绘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