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越文化的根基:舟楫为马

吴越文化的根基:舟楫为马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迟在商代前期,在先吴古国,船已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春秋大事表》卷二三中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由此可知,舟楫在古吴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吴越文化的根基:舟楫为马

古谚云“南船北马”。《淮南子·齐俗训》中亦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淮南子·主术训》说:“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舲舟而浮于江湖。”“舲舟,小船也。”意思是说,吴越人善于乘驾小船出没江湖风波之中,而汤武不习水舟,虽然圣明,也无可奈何。先吴古国江河湖泊多,古人的交通往来主要靠舟楫,船的产生由来已久,是先吴人最早使用的生产和交通工具之一,也是古吴越民族的图腾之一。

在遥远的古代,先吴人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江河、湖泊。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世本》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易经》也说“利涉大川,乘木有功”,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筏和舟之类是受落叶、树木等浮水的自然现象启迪而发明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吴人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

2002年10月,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挖出了距今8 000年的小木船,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比土耳其出土的距今7 000年的小木船上推了1 000年。该木船现长5.6米,因有缺损,其真实长度难以判断,专家估计超过10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在船体凹面内,有多条支撑横木的痕迹,整条独木舟在一段完整的木材上挖凿而成,虽历经8 000年,木材的纹理仍十分清晰。专家认为,当时造船的加工工具应该是石锛,其船身上纵向加工过的痕迹非常明显。此后,在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常州圩墩等遗址中均有木船桨出土。可见,吴越民族造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最迟在商代前期,在先吴古国,船已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春秋大事表》卷二三中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由此可知,舟楫在古吴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千娇百媚的江南,船是先吴人的“故乡”,它是流动的家、战时的壕,爱船、恋船、眷念船,犹如马在草原上一样,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以船为重要生活资料的先吴人,在死后,亦有以船为棺或埋入地下,生时不可缺,死后亦不可无。马克思曾论述过随葬品产生的由来及意义,他说:古人往往把“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埋葬到墓坑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可见,吴人的舟船文化源远流长。

后来船越造越大,其造船技术有多项堪称世界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多种类型。《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卷三百一十五)这种战船载有91人,其中50人是划船的,其速度一定相当快。而且已有了水战的理论并用于实战,吴越、吴楚之间许多战役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的。公元前486年秋,吴王夫差开“邗沟”,以便水军北上,但只能到达淮河,吴人就派徐承带领舟师“自海入齐”(《左传·哀公十二年》),虽然未获全胜而还,但这支已能远航千里的舟师是中国的第一支海军。至今苏州、无锡尚有船场、船宫一类地名。三国赤壁之战中,吴国水军的大型楼船有5层楼高,可以运载士兵三千人。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每次航行一般都有260余艘船只,其中大中型宝船60余艘。《明史》上记载了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的庞大阵势:“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主要船只排水量超过1 000吨。

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通过考察和深入研究,认为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吴越人就开辟了台湾、东南亚等地航线,说明当时南方吴越的先民不仅用船普遍,技术熟练,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水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赣榆县(秦代隶属琅琊郡)方士徐福(又名徐市)上书秦始皇入海求神药,获准携带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五谷等,先后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昆山千墩(即千灯)与浙江宁波慈溪等地可能就是用吴越之船浮海东渡的。提到旋转和圆周运动,人们自然会想到曾在昆山(任县令)和南京做过官的祖冲之(429—500),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祖冲之还是一个机械专家。《南史》载“冲之稽古有机思”“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这里所说的“千里船”,很可能就是一种利用人力将船桨的往复运动改变为旋转轮桨的车船。唐代中叶,扬州大明寺戒律师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均未成功。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与弟子法进、义静及工匠等24人,携带大批文物书籍、法器等,改从张家港杨舍四浦口扬帆起航,于次年二月四日抵达日本奈良,被圣武太上天皇赐给“传灯大法师”的称号。为指引船只航行,1311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指浅号船”,就设置在长江口的西暗沙嘴和甘草沙附近。美国科技史学者坦普尔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船、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日趋丰富,舟楫也从生活、生产扩大到了娱乐、军事领域龙舟竞渡习俗在农村扎根甚深,它反映了先民的愿望、要求与欢乐。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使农耕百姓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赛龙舟的目的是祈求龙神保佑、农业丰收,这一愿望支持了赛龙舟千年盛行不衰。

先吴古国是理想的农耕地带,生活地理环境的自然优越性很容易产生快乐、满足感,产生执着的乡土意识和热爱家园的民族意识,期望生活环境安定,反感战争,决不轻易离开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所以“船望风静,人望国安”“帮人帮到底,渡船渡到岸”,船的习俗哺育了先吴人宽容、平和的气质。

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渔村目前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渔港,这里至今保留着浓郁的船俗文化和渔家文化,原汁原味的古渔船还有近千艘,每到开捕季节,举行开捕祭祀大典,千帆竞发,场面蔚为壮观。据考证,渔民开捕祭祀大典已经沿袭了5 000多年,并已形成一整套船俗。开船敬菩萨,上船绕船头,说话避禁忌(掀锅盖、揭舱板、晒渔筐、晾竹篮等,均不能翻放——忌讳一切与“翻”“沉”“搁”“下”有关的行为和语言,东西打翻只能说“泼出”),睡觉分高低。而且,从造船到开船,不管是平常日还是庙会日,人们都要敬神灵,这自然是把水上风险的避免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灵,实质是事神至福。所以,敬神是船民习俗中的首要事情。在开船或者途中遇到险滩风险时,要在船头撒米,并且一路行船,一路唱歌:

肥的来、瘦的走,

鲶、鲤、鲫、鳜样样有,

大鱼小鱼快上手。(www.daowen.com)

嫩的来、老的走,

虾、鲚、鲮、鳅样样有,

肥鱼嫩鱼快上手。

冰儿化、鱼儿游,

银、鲤、鲭、鳙齐出头,

大鱼小鱼进网口。

舟楫习俗,使江南分外妖娆。《太湖歌》道:

山青水明幽静静,湖心飘来风一阵呀!行呀行呀,进呀进!

黄昏时候人行少,半空月影水面摇呀!行呀行呀,进呀进!

水草茫茫爬过来,飘来芦花阵阵香呀!行呀行呀,进呀进!

水色山光迎夕阳,湖面点点是帆影呀!行呀行呀,进呀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