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片,是指那些具有史诗风格的影片。“在严格意义上,史诗或英雄诗指的是至少符合下列标准的作品:长篇叙事诗歌,主题庄重,风格典雅,集中描写以自身行动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或近似神明的人物。”[28]史诗可以分为传统史诗和文学史诗两类,“传统史诗”是作者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关于战争时期或民族英雄的故事整理而成的书面形式的史诗,如希腊的《荷马史诗》、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等;“文学史诗”是由善于诗歌创作的诗人刻意以传统史诗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等。从外延上来说,“史诗”也常指那些在描写的程度、范围及突出人物重要性的主题方面表现出了史诗风采的文学作品。从这一广义来说,但丁的《神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也被称作史诗。
一部被看作“史诗”的电影,至少要在美学风格上具有史诗的壮阔雄奇,由“以自身行动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或近似神明的人物”担任主人公。从形式上来看,史诗片通常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人物众多、场面弘大、故事年代久远、视听效果气吞山河、人物情感粗犷饱满、影片具有相当长度。史诗片在形式上的这些特征,使我们想起另一个熟悉的名称——“大片”,那么史诗片是否等同于大片呢?“大片”这个名称出现于1994年,当时的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每年进口的这10部影片往往为好莱坞大制作,预算高昂,因此被称为“进口大片”。从“大片”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大片”在定义上主要着眼于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以及大回报。当然,在这些高投入、高制作成本的影片中,有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的史诗片,但更多的是像《真实的谎言》、《谍中谍》这样的纯娱乐片和纯商业片。“史诗片”并不完全等同于“大片”,因为史诗片的“大”不单纯体现在大额的制作成本上,而是主题与背景的宏大。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的地位仅次于悲剧而居于第二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批评家又把史诗置于所有文学类型之首。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史诗是诗歌的最高形式,它要求作家广见博识,富于创作灵感,善于在那些囊括当时社会及广博学识的诗篇中展现其视野、壮观和权威。因此,评判一部电影作品能否称得上“史诗片”,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创作者的“广见博识”,是否展现了他的“视野、壮观和权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中国也开始出现国产“大片”。1999年陈凯歌执导的《荆轲刺秦王》耗资8000万人民币,是当时最“贵”的华语电影,该片在日本获得了8.2亿日元的票房,但在主要市场中国大陆票房惨败,以巨额亏损收场。2000年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总预算达到1500万美元,在全球回收票房22800万美元,并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创造了华语大片神话。在《卧虎藏龙》的鼓舞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投资电影被制作发行,《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十面埋伏》相继出炉,这些影片有名导与明星用重金打造,很有票房号召力,但在国际国内的威信却与制作成本的节节攀升呈现反比。影视评论家尹鸿在谈到《满城尽带黄金甲》时,说了这样一段非常中肯的话:(www.daowen.com)
《黄金甲》,什么都是以规模取胜,人以规模取胜、死人以规模取胜、菊花以规模取胜,一上来就是一堆大腿,这样的景象非常夸张,把商业化的途径推向了极致,这部电影当年的票房虽然也是非常高。我在《黄金甲》之前一直是张艺谋大片的维护者,我认为它对重新培养观众进入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制作上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帮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所以从这三个理由出发,我一直是维护张艺谋的。但是到了《黄金甲》我开始不维护了,国外的商业导演也有很多,比如说斯皮尔伯格,但是一定在电影的商业性上是有下限的,不能超过这个底线。……我认为(《黄金甲》)已经越过了这个底线,已经有低俗化的嫌疑了,而事实证明它也把中国的大片带到了一个危机的底端,从此以后中国观众对大片产生了非常深刻的绝望。而且很重要的结果,就是它在国际上卖不出去了,由于电影到了这个水准之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办法销售,所以大家知道这部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创造出效益。我们的判断在这一点来说,全球都是一样的,大家对一部电影,不管怎样娱乐或者商业,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艺术水准。[29]
人们每次都抱着对国产史诗片的期待走进影院,而看到的却是一部比一部离史诗更远、离娱乐更近的商业片,因此影评人们不得不给这些电影起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名称——“历史武术史诗片”。这一由三个具有不同意义指向的词汇组合而成的名称,反映出观众和评论家内心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电影是超豪华的大片、片中有历史和战争,好像具备了史诗片的要素,但它又不具备史诗片动人心魄的力量,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史诗片。为什么在有了壮阔的场景、古代的故事、众多的人物、深刻的主题之后,还无法呈现史诗精神呢?究竟中国的史诗片缺少了哪种至关重要的元素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