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泽明电影解析:英雄与大众

黑泽明电影解析:英雄与大众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泽明喜欢塑造与恶抗争的英雄,但大众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时而间接时而直接地让戏剧情节围绕大众展开。从这部剧本开始,黑泽明始终没有放弃对大众的观察与描绘,有时候大众是英雄的衬托,有时候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23]“风”与“大地”,象征着英雄与大众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英雄能让生命在瞬间掀起狂澜、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但杂草却能永远生生不息。

黑泽明电影解析:英雄与大众

黑泽明喜欢塑造与恶抗争的英雄,但大众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时而间接时而直接地让戏剧情节围绕大众展开。大众以各种各样的类型在他的作品中登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无知、利己、狭隘、没有自我的大众,例如《达摩寺里的德国人》、《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活着》、《活人的记录》中的大众;对自然满怀热情,像杂草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大众,例如《七武士》、《在底层》、《电车声》中的大众。

丑恶的、奉行利己主义的大众是现实存在的,与此相对,黑泽明创造了肩负着理想的主人公。为“理想”而生的主人公与托身于“现实”的大众形成鲜明对比,二者的对立、较量、调和、感化成为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因。这种倾向在黑泽明早期的剧本中就已经显现出来,《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创作于他当副导演时期,主人公是战时一位借住在日本乡间寺院里研究日本文化的德国学者。随着战局的发展,村人们对这个德国人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的时候,大家对这个同属法西斯阵营的外国人表现出极大的好感。但是,当德国背弃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村民们对他的态度立刻急转直下,真是应了一句日本俗语——“像猫眼一样善变(猫の目のように変る)”。与他们形成对照的是德国学者的超然豁达,他始终专心地撰写着有关日本文化艺术的论文,犹如一道高悬在村民头上的彩虹,单纯洒脱,超越了世俗的美丑。从这部剧本开始,黑泽明始终没有放弃对大众的观察与描绘,有时候大众是英雄的衬托,有时候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

《无愧于我们的青春》的主人公幸枝在丈夫死于冤狱之后,毅然来到婆家所在的乡村干起了农活。但作为“间谍”的妻子,她受尽村人的冷眼和非难,遭到他们恶意的、持续的迫害。丈夫是为反战运动而死,但英雄的骨灰只能在夜里偷偷摸摸地下葬,英雄的家人更是整日不敢出门,趁夜间插上的秧苗也被人拔个精光。村民们是一股强大而无处不在的势力,他们不追究事实的真相,无形中成了军国主义的帮凶。战后,当幸枝作为农村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重回乡村时,受到充满敬意的欢迎,一样的人群,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愚昧无知的大众成为作者表达强烈义愤和讽刺的对象。因为有了庸众的反衬,幸枝那一贯坚持自我的姿态才越发令人印象深刻。黑泽明借幸枝的遭遇,抒发出对战争时期亲眼目睹的“愚昧大众”的愤慨。《活人的记录》中,与为了逃避核威胁执意移民美的主人公不同,家人们始终表现得很现实。他们丝毫不考虑原子弹爆炸的恐怖,认定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优先为自己眼前的利益打算。竟然认为迫在眉睫的危机和能将人类毁灭的巨大灾难事不关己,作者在这里强烈地鞭笞了大众的无知和利己主义。

那些善良、无私、与人为善、乐观开朗的大众,也是黑泽明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描绘他们时他的才能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所憧憬的人类自然的天性,不惜名、不重利,虽然贫穷但却美丽,他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群像杂草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大众。他们的身上洋溢着乐观与活力,用自由的精神看待一切事物,残酷的命运没有成为他们的枷锁反而赋予他们生存的意义,他们善良而纯粹地承受着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苦难。《在底层》和《电车声》描绘了居住在大杂院里的贫民群像,作者以超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贫民窟令人恐惧的惨景,黑泽明常说:“创作来源于记忆”,这也与他的记忆有关。中学时代的黑泽明经常到哥哥租住的大杂院去,有机会亲身感受贫民生活的简单快乐和苦难阴暗,通过这两部作品他将自己的记忆再现于银幕,其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就直接来自哥哥住过的那个大杂院。《在底层》是一副底层生活的缩略图,困顿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对底层生活甘之如饴、安于现状;另一类怀有美好的憧憬,试图改变当前的境遇。每个人都背负着命运的重荷,对他们来说,将要到来的每一天都是阴暗绝望的,但他们仍然能通过自编自唱的“混蛋歌”宣泄出对命运和生活的不平、不满,倾吐出胸中的块垒,这种无与伦比的幽默洒脱显示出强韧的生命力。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诸多的不如意、不自由,作者创造了《电车声》中那些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人们,目的是尝试着表现一种理想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再现现代人业已迷失的东西,畅快淋漓地还原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大众那丰富的人性灌溉现代人干涸的心田。黑泽明用温和的目光凝视着这些像杂草一样活着的人们,他们既愚昧顽劣又崇高而美好,人类存在的滑稽、丑陋、悲哀、美丽都毫无掩饰地体现在他们身上。但黑泽明温和的目光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那些没有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人,终将湮没于生命的长河,这是冷酷而客观的生命原理。尽管黑泽明被底层大众的生命力所吸引,但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所以尽管影片的基调是明快的,但内容却是凄惨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正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写照,而这种纠结不清的情感与理性也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黑泽明认为,大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们强劲的生命力,虽然生命如杂草般微贱,可却深深地扎根于大地,无论怎样的逆境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在《七武士》中,武士们为拯救村民浴血奋战,最终消灭了山贼集团,而自己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当幸存的武士还站在坟前缅怀逝者时,农民们已经唱着歌开始新的耕作了。老武士勘兵卫意味深长地说:“武士呀……就象这风一样,不过是从这大地上吹拂漫卷,一扫而过…大地,永远是不动的……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活下去!”[23]“风”与“大地”,象征着英雄与大众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英雄能让生命在瞬间掀起狂澜、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但杂草却能永远生生不息。一个创造辉煌的瞬间,一个拥有永恒的存在,人类究竟应该作英雄,还是作杂草?这是萦绕在黑泽明心头的疑问,也正因为有这样两难的抉择,我们才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英雄与大众同样满怀深情的刻画,看到他们的对抗与融合,看到他在晚年塑造的“杂草般的英雄”——百闲教授。

一向喜欢设置二元对立的黑泽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却开始有意识地消解明显的对立关系,《乱》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是集善恶于一身,《八月的狂想曲》并未如观众所料想的那样展现日本对美国的清算,《袅袅夕阳情》中每个人都是好人,《看海》和《雨晴了》虽然出现了几个坏人,但他们所占据的叙述时间极短,根本构不成对立。难道是作者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善恶是非观念,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了吗?实际上,对立始终存在,但不再是某些个人或某些组织之间的对立,而是人与其心灵、与其命运的对立。在《乱》中,让秀虎痛苦的不仅仅是儿子的不孝,更多的是对自身罪行和弱点的反思;在《八月的狂想曲》中,来自夏威夷克拉克不单纯是协约国的代表,他更是确认家族关系、进而联系美国与日本的纽带,是作者理想中纯粹的“世界人”,作者想表现的是一个因道歉、宽恕而趋于和解、和谐的“理想国”;在《袅袅夕阳情》里,师生们要一起面对的不仅仅是战时的困难,更多的是命运的荒诞,这是人类在任何一个时代的都会面临的问题;在《看海》和《雨晴了》中,主人公面临的是坚持与放弃的对立。由此可见,黑泽明把具体的、现实层面的二元对立转化为人与自身灵魂的对立、人与命运的对立,但无论是现实层面的对立还是精神层面的对立,都需要主人公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黑泽明所钟爱的主人公们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中不断成熟,直至成长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武士。

【注释】

[1]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29页。

[2]转引自都築政昭.黒澤明(上):その人間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95页。

[3](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下).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144页。

[4]电影《天国与地狱》,东宝电影公司,1963年。

[5](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230页。

[6](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298页。

[7]电影《在底层》,日本松竹影片公司,1957年。

[8]电影《在底层》,日本松竹影片公司,1957年。

[9]都築政昭.黒澤明(上):その人間研究.東京:インタナル出版部.1976,第23页。(www.daowen.com)

[10]电影《丑闻》,日本松竹影片公司,1950年。

[11]胡颖峰.论卢梭现代性的批判.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12]志村乔(1905—1982),日本著名演员,与黑泽明长期合作,曾主演《活着》、《七武士》等影片。

[13]电影《姿三四郎》,东宝电影公司,1943年。

[14]黒澤明《戦後を語る》、朝日新聞、75-8-11,转引自尾形敏朗.巨人と少年——黒沢明の女性たち.東京:文芸春秋.1992,第14页。

[15]电影《丑闻》,日本松竹影片公司,1950年。

[16]电影《椿三十郎》,日本东宝电影公司,1962年。

[17](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195—197页。

[18]转引自尾形敏朗.巨人と少年——黒沢明の女性たち.東京:文芸春秋.1992,第170页。

[19]电影《梦》,黒澤プロ,1990年。

[20](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朱生豪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第381页。

[21]电影《八月的狂想曲》,日本松竹电影公司,1991年。

[22]电影《看海》,日本日活电影公司,2002年。

[23](日)黑泽明.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3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