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基数大,水资源可利用量少。中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位居前几位,但按国际公认的标准,其可利用量只有30%~40%左右。据初步测算,我国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约9000亿立方米左右。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如果按可利用量计算,人均只有700立方米。因此,中国特殊的国情、水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生产与发展体系。
(2)人口持续增长,对水的需求压力大。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在下降,到1998年人口的增长率降至10‰以下。但是,全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届时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00立方米。据专家研究,2000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30立方米,预计未来人口达到峰值时,在采取了比较严格的节水措施后,例如每立方米水的平均粮食产量由现在的1公斤提高到1.5公斤左右,农业用水总量保持在现在的规模,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才有可能维持在500立方米以内的水平。此种情况下,全国总用水量达到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全国实际可能合理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未来总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量的下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继续增长,同时加强需水管理,做到在人口达到零增长后,需水也逐步达到零增长,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虽然人口的增加与需水量的增加并非一比一的对应关系,人均用水水平也并不是绝对的衡量指标,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标准、生活质量,这三者才是衡量的惟一指标。但这三者的提高必然需要有相应的水量和水质做保障。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过度利用还会带来负面影响。专家们认为,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有可能面临第二个贫困——水贫困。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因此,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决定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节水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节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大增强。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由583立方米下降到479立方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由635立方米下降到7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3030立方米下降到610立方米,用水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设计标准偏低,质量较差,工程不配套(有的工程配套率不到20%),一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根据对全国195处大型灌区调查,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到40%。全国约有40%上千座的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有些工程已达到设计使用寿命,需要报废更新,一部分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任务十分繁重。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推广滞后,以及各流域和区域间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在用水效率上,各地差别就很大,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用水效率一直比较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达到55%左右。(www.daowen.com)
各地用水效率高低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从流域来看:2000年万元GDP用水量最低的是太湖流域,为300立方米;最高的是内陆河流域,为2910立方米,相差8.7倍。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最低的是海滦河流域,为261立方米;最高的是珠江流域,为916立方米,相差2.5倍。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南诸河流域,为161立方米;最低的是海河流域,为41立方米,相差3倍。
从地区来看:万元GDP用水量超过3000立方米的有宁夏和新疆;低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和北京,最高和最低相差15~20倍。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超过1000立方米的有海南、广西和宁夏,最低是山西,为210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5倍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超过200立方米的有黑龙江、江西和西藏;最低的是天津,为17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12倍以上。上述情况表明,我国不少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空间,节水的潜力也很大。
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从近20年总体来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已经大幅下降,但与其它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日本的单位GDP用水量相当于我国的1/30,美国相当于我国的1/20,法国为我国的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