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吴氏中馈录》
《说文解字》:“糟,酒滓也。从米,曹声。”古代所酿的酒,出酒率较低,酒里面仍有许多没被酒化的米粒、淀粉,弃之可惜,于是人们连酒带米一起吃,这种连米带酒的酒就叫作“糟”。
糟制原料始于酿酒。据说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用酒糟浸渍的牛羊肉。唐代有“糟蟹”进贡朝廷。到宋代糟类菜肴已很普遍。《吴氏中馈录》“糟猪头、蹄、爪”做法:“用猪头、蹄、爪,煮烂,去骨。布包摊开,大石压匾,实落一宿,糟用甚佳。”“糟淮白鱼”是苏东坡、杨万里赞美过的名菜。宋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述宰相送“糟淮白鱼”的故事:北宋至和年间,仁宗病。当时吕夷简为相。皇后对宰相夫人说:“上好食糟淮白鱼。祖宗旧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当有之。”夫人回家,准备进献糟淮白鱼十奁。吕夷简阻止,说是最多只能献两奁。夫人不解说:“何惜也?”吕夷简是官场老手,处处谨小慎微,教训夫人道:皇上所无之物,“人臣之家安得有十奁也”。南宋临安市场上有“糟决明”、“糟羊蹄”、“糟鹅事件”(内脏)、“糟琼枝”、“糟黄菜”等许多糟制菜肴。
据《宋史·食货志》载,自仁宗皇帝起,两浙转运司专门设立官监,运糟至京师售卖,收入可观。可见,当时糟已经在东京城广泛应用。“糟”是一种烹饪技法,《东京梦华录》卷三专门记载了李庆糟姜铺。可见,糟姜当时是很知名的小吃。梅尧臣《答刘原甫寄糟姜》诗赞曰:
名国万家城,千畦等封侯。
当燕去前,腌牙费糟丘。
无筋偃王笑,有味三闾羞。
寄入翰林席,圣以不撤优。
又寄蓬门下,作赋谁肯休。
唯我广文舍,免为齑盐仇。[50]
僧释赞宁《物类相感志》中也有“糟姜,瓶内安蝉壳,虽老姜不筋”之句。(www.daowen.com)
《东京梦华录》:“十月二十四日,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夜市》记录:“又有沿街头盘叫……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杨万里绝对称得上行家里手,是善吃螃蟹的一个“吃主儿”,他最喜欢的是糟蟹,曾经写有一首《糟蟹》诗:
横行湖海浪生花,糟粕招邀到酒家。
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镕腹米成沙。
朋友们知道杨万里嗜糟蟹,经常以此为礼物,一位江西的朋友送给杨万里糟蟹,风味极佳。杨万里吃得口滑,心中高兴,专门作了一篇《糟蟹赋》。开篇以后,糟蟹这样登场:
杨子畴昔之夜,梦有异物入我茅屋。其背规而黝,其脐小而白,以为龟又无尾,以为蚌又有足,八趾而双形,端立而旁行。唾杂下而成珠,臂双怒而成兵。寤而惊焉,曰:“是何祥也?”
读来有趣,却有卖弄文字的嫌疑。梅尧臣的《糟淮鲌》诗说:“寒潭缩浅濑,空潭多鲌鱼。网登肥且美,糟渍奉庖厨。”
制作方法
糟腌萝卜以带须萝卜为原料糟腌而成。系一次性成批加工,分次食用。《吴氏中馈录》:“萝卜一斤,盐三两。以萝卜不要见水,揩净,带须半根晒干。糟与盐拌过,次入萝卜,又拌过,入瓮。此方非暴吃者。”萝卜与盐的比例是:一斤萝卜三两盐。将萝卜用干布擦净,不要见水,每个萝卜要带半截须根置日光下晒干。将盐与糟拌匀,再将萝卜投入盐糟中拌匀,装入瓮中腌透食用。此菜每次不宜多吃。
糟姜以鲜生姜为原料糟腌而成。制作方法《吴氏中馈录》记其制作要领,成批加工,分次食用。原料比例为:姜一斤、糟一斤、盐五两。糟制的时间要在社日以前。生姜不要见水,用布擦去泥,不可损坏姜皮。然后置日光下晒至半干将盐与糟拌匀,再将生姜投入盐糟中拌匀,装入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