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近日一杂志悬赏征集稿子,想叫作家们写一篇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吃的淮安菜。据说一个小学生发现《西游记》中的一个大漏洞。《西游记》大摆宴席大致分以下四种情况:大国国君招待接风宴、降妖除魔感恩宴、妖精与唐僧成亲宴、寺中素斋。按道理,地域不同、风味不同,从东土大唐到西天该是不同菜肴、不同菜系,可是在书中却是差别不大。如第五十四回西凉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第六十七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第六十九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第七十九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第八十二回无底洞白毛老鼠精成亲宴: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第一百回大唐庆祝宴: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海菜、姜辣笋、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哎呀,原来是一个厨师做出来的呀!对,就是吴承恩这个厨师。
但是以上都是淮安菜吗?且听我选择几道菜肴细细批讲。
玉屑米饭,本应是玉屑饭。玉屑饭早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就有记载,说是太和中,郑仁本的表弟曾经与一名王姓秀才游嵩山迷路了,将暮,不知所之。迷茫间,忽觉丛中鼾睡声,见一白衣人正熟睡。“再三呼之问路,乃起坐,用斧子砍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说:‘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条路说:‘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载玉屑饭是将制成的粱米饭加入生绿豆粉拌匀,再入汤中煮熟,用豉汁和食的一种软食。粱米色白,绿豆粉呈微绿色,两者混合,绿白相间,形如在饭上撒一层白玉屑,因此称为玉屑饭。其中粱米味甘微寒,功能益元气、除胸中烦热;绿豆味甘微寒,功能和五脏、行经脉、除烦热、解毒、清暑利水。因此两种食物配伍,对胸中伏热、内扰上攻所致的心烦躁闷、口干气逆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蒸饼,按照邱庞同先生的考证在汉代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展。一方面由蒸饼演变出馒头的新品种,另一方面蒸饼仍然存在,制作技术迅速提高。如《晋书·何曾传》说:“(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种蒸饼系用发酵面制作,类似后代的开花馒头。同类的记载,《太平御览》引《赵录》:“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又似果仁馅心的开花馒头了。当时,普通百姓尚无力消受这种高级食品。(参见《中国面点史》)宋人笔记对蒸饼多有记载,《青箱杂记》卷二、《齐东野语》卷四都有类似的记载,因为北宋皇帝宋仁宗名字叫赵祯,祯和蒸读音相近,当时人为了避讳,就把蒸饼改成炊饼了。对,就是武大郎所卖之物。明代学者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一书中说,凡是面做的食品都可以叫作饼。故用火烧的面食叫烧饼,用水煮的面食叫汤饼,用笼屉蒸的面食叫蒸饼。蒸饼还具有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载,亦一缺也。惟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必须是不带馅儿的,带馅儿的是不能入药的,只可入饭。南宋皇帝宋宁宗为郡王的时候拉肚子厉害,“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明代的《宋氏养生部》一书记载了蒸饼的做法,就是用发酵面擀成圆形薄饼,少润以油,叠数层,上笼蒸熟。然后,张张揭开,卷荤素菜肴食用。我的第一感觉,这就像开封市井卖的烙馍麻叶。
糖糕,印象中每年禹王台庙会东郊的一家炸糖糕比较受欢迎,也只有在庙会的时候这家才开张。普通百姓家一般每年五月端午都要炸糖糕吃,当然了还有菜角。糕是宋代点心小吃中种类较多的食品之一,仅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糕》中就载有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闲炊糕、乾糕、乳糕、社糕、重阳糕等十九种。元末明初的一本书《易牙遗意》记载了“生糖糕”的做法:用“粳米四升,糯米半升……蒸时用糖和粉,捏作碎块,排布粉内,候熟……”明代之前,糖糕多是蒸熟,与现在的油炸不同。(www.daowen.com)
接着说粉条。现代粉条主要原料是红薯芡,起初我以为粉条的出现在红薯来中国之后。我错了,红薯之前,中国人是用绿豆或者大米做粉条的。关于粉条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的《图经本草》(成书于公元1061年):绿豆“较赤小豆荚微小,有色鲜粒大者,皮薄粉多。有色暗粒小者,皮厚粉少。可作粥饭,可酿酒,可造粉为饵,蒸糕烫皮作馅,为食中美物”。在宋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嘲笑吃粉条狼狈者的叙述。南宋初年陈晔曾将都市流行的谑词编集成帙,如其中取笑馋客在席上吃粉条的情形,王季明给事举馋客席上粉词云:“妙手庖人,搓得细如麻线。面儿白,心下黑,身长行短。蓦地下来后,吓出一身冷汗。这一场欢会,早危如累卵。便作羊肉臊子,勃推饤碗,终不似引盘美满。舞万遍,无心看,愁听弦管。收盘盏,寸肠暗断。”古人俗称粉为断肠羹,所以“寸肠暗断”也。(参见洪迈《夷坚三志·己卷第七·普谑诗词》)《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中记录北宋京城开封的夜市供应,所提到的诸多食品中有一道菜叫“麻饮细粉”,芝麻酱加白糖略炒,磨烂加水过滤,去渣取汁,放入细粉,煮熟,热饮味佳。细粉一词,至今开封民间还在使用,就是粉条的小名儿而已。所以,如果追溯,估计北宋就有粉条了,用大米或者绿豆制作的,因为那个时候红薯还没有传到中国,红薯大概是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
黄粱饭是糜子舂制成的米饭,糜米一般用来焖米饭,小米一般用来熬稀饭,二者是不一样的。所以,黄粱饭并不是小米做成的饭。黄粱饭的出名与黄粱一梦有关,典出唐代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落魄读书人卢生在邯郸客栈里向道士吕翁述说自己的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做饭,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告诉他枕了睡觉可以功成名就,卢生照办,在梦中果然出将入相,富贵至极。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未蒸熟。黄粱饭本是百姓家的普通主食,因为这个典故而镀金,大放异彩。
好了,现在我们来个急转弯,美食暂且打住,简单说说《西游记》的版本问题,笔者曾听赵国栋先生说《西游记》最早的版本是从开封周王府刊印并流传出来的。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斯先生在《休庵影语》说西游记最早的版本“出自周邸”,其中涉及《西游记》事的《西游记误》,详细介绍了位于开封的周王府与《西游记》最早版本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赵国栋先生认为《西游记》的最初传播过程:先由位于开封的周王府传出,而后再由开封人周如山携其书到江南刊刻。此书应为开封人朱睦所写。《西游记》中还有许多开封方言,也可证明此书出于开封人之手。
我们通过以上饮食的剖析,也就不免发现《西游记》中所写的并不是淮安菜,恰恰大多都是开封菜,好多至今还在流传。开封,依然“活化”着诸多古典名菜,从宋到明,传承有序,无不显示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