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后,甘蔗开始上市,城市市场或乡村道路边缘开始有甘蔗出售。记忆中都是广西甘蔗,长得节短吃起来味甜。中原地带种植甘蔗也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长得过分高大了,节有些长,比较苗条,不如南方的甘蔗好吃。估计是气候因素。就像新疆哈密的瓜格外甜一样,中原的甘蔗如果不用化肥也是可以做到“有些甜”的。老农的经验是用沤好的棉饼或者动物的粪便当作肥料,远远比用化肥催生的甘蔗要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关于甘蔗的记载。甘蔗产于长江流域,传说魏文帝曹丕最好吃甘蔗,他和大臣们议事时,都是边吃甘蔗边议事,下殿时把甘蔗当手杖拄着。东汉的时候,杨孚把甘蔗当作“异物”。到了宋代,王灼说:“若甘蔗,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人们认识了甘蔗汁液淳甜解渴的用途,进而“榨取其汁”,这就为以后的制蔗成糖打下基础。据历史记载,从蔗汁到制成糖浆,经历过蔗饴、蔗饧、石蜜三个阶段。北宋初年,太湖流域一带即以盛产甘蔗著称,所谓“……蔗盛于吴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说,江、浙、闽、粤、湘、蜀州都是产甘蔗的地方,几乎到处种植甘蔗。宋代甘蔗著名的产地是福唐、四明、番禺、广汉和遂宁。西汉时期,海南诸国多来朝贡蔗糖,有一个黄支国朝贡的是砂糖。砂糖可能是由交趾国输入,杨孚《异物志》记载:“交趾草,滋大者数寸。煎之,凝若水,破如博棋,谓之石蜜。”公元43年,光武帝时的马援征服交趾之后,砂糖输入更加频繁。公元647年,唐太宗曾遣人到西域摩揭陀国(今印度恒河南部)学习制造结晶砂糖技术,回国后在扬州开设糖坊,进而创造了用滴漏法制造白糖的技术,使蔗糖色味品质明显提高。随着制糖业的普及,公元766年,四川遂宁有一位姓邹的和尚,在制砂糖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制造冰糖的技术,色如琥珀,冰晶透明。《糖霜谱》介绍,冰糖是“窨蔗糖为霜”而成。甘蔗处理分削、碾、蒸、榨,蔗汁处理分煎、炼、凝、曝等工序。北宋的时候,制糖法更加进步,用甘蔗少但得糖多,且产品精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说:“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糖霜就是制作成的蔗糖,宋时糖霜出产地有五,以四川遂宁为最佳。王灼《糖霜谱》所载宋时遂宁糖霜生产技术颇详,当时的制糖法为“窨制法”,是一种自然冷却结晶技术,产量尚无法保证。糖霜主要供官僚阶层使用,一般百姓无法享用,虽然当时蔗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但是由于产量小,所以就物以稀为贵了。《本心斋疏食谱》记载了蔗糖在面食中的应用,如“水团”:“团团秫粉,点点霜糖,浴以沉水,清甘且香。”“粉糍,粉米蒸食,加糖曰饴。”古人多以蜜糖为甜食的主要来源,而《本心斋疏食谱》已明确地以糖为甜源,说明了南宋时期,蔗糖已成为普通的甜食原料。公元13世纪后期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我国八省都产糖,数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
大约在唐代,我国植蔗和制糖技术传入日本等地。日本有一本书叫《冲绳一千年史》,书中记述:“公元754年,有唐鉴真和尚,因弘布佛法,东渡扶桑,把制糖法传到日本,他的遗迹至今尚存于南东大寺的古记中。”公元12世纪制糖技术传入西欧,公元16世纪传入南洋群岛和巴西、秘鲁等地。公元1521年,麦哲伦航行到菲律宾,曾记述当地人民在我国侨民帮助下植蔗制糖的情景。
由此,甘蔗从草木变成了蔗糖,由食物变成了能量,从而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革命。(www.daowen.com)
【注释】
[1]转引自邱庞同《中国菜肴史》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