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辣椒的发现十分偶然。在胡椒堪比黄金的年代,哥伦布为了寻找胡椒,在北美洲发现了比胡椒还要辣的辣椒。随行的一名水手曾记载“加勒比和印第安人像我们吃苹果一样吃那种水果”。欧洲的探险家从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的丛林地区采到两种野生辣椒,并带回欧洲种植,这就是今天世界上最主要的辣椒品种普通辣椒和灯笼辣椒的种子。辣椒在15世纪传入欧洲,当时主要是观赏或药用,16世纪开始作为调味品。感谢勤劳的商人,辣椒的传播是商人的功劳,他们沿着古老的贸易路线,把辣椒从美洲传到欧洲、非洲,从印度、泰国传到中国。
辣椒传入我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海路传入我国台湾、两广等地,称为番椒;二是自丝绸之路南中亚传入,分布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称为秦椒。甜椒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最初在东北栽培,现在已遍及全国,成为我国烹饪业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与欧洲人一样,最初中国人仅仅把辣椒当成观赏植物,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列举的三十八种花卉中就有“辣椒花”。明代的高濂谈起“番椒”说它“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陈溟子在园艺专著《花镜》中记述:“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丛生白花,秋深结子……其味最辣。”蒲松龄在《农桑经》中依照植物学分类的特点,将“番椒”列入“花谱”。如此看来,当时的辣椒仅仅是用来观赏,还没进入食材行列。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辣椒才进入“蔬”的行列。有个叫朱彝尊的人在《食宪鸿秘》一书中,把辣椒与陈皮、干姜并列入二十八味香料中,说“凡烹调用料,或以去腥,或以增味,各有所宜”。辣椒吃多了上火,但是在四川,川人却是无辣不欢。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川人需要辣椒这种火力比较猛的食材逼走身上的湿气。一如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用内功把酒精从指尖上滴出。坊间传言: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有一首歌唱的就是《辣妹子》,“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还真有这样的人,我老家有个邻居,叫朱国强,他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不是炒辣椒就是辣椒酱,不是辣椒酱就是辣椒面儿。父亲说国强不怕辣,每顿饭俩馍就辣椒,可以吃掉半碗辣椒。这让我很是敬佩。能吃辣椒的人都是会当家的人,不怕辣椒的人,都是可以做成大事的人。
说起辣椒,我想起了前几年在宋门里的一家小馆子,席间有孙润田和李开周。当时李开周正准备做《宋朝饭局》专栏,点菜的时候,小馆子的人很厚道说这个你不用点,跟你刚才点的那个差不多,都是配点辣椒,味道差不多。孙润田感慨道:“如今到饭店吃饭,啥菜都是一水儿的川菜了,啥都配辣椒,离开辣椒老师儿都不会做菜了。”的确,如果您留意一下,现在的菜似乎有些穿越或者混搭了,不再严格细分啥菜系了,只要拌入辣椒,一辣遮百丑,你根本就吃不出食材的本真味道。虽然,辣椒点燃了食客肠胃的火辣传奇,但是,还需要收敛一下辣椒的张狂。
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辣味的认识,是以“辛”来表达的。花椒、姜、食茱萸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辛辣味调料,称“三香”。胡椒输入中国后,其浓郁的香味,醇厚的辣劲,一下子调动了中国人的味蕾。(www.daowen.com)
在宋代吃不到辣椒,我们在宋人笔记中发现不少有辣味的菜肴,如:辣脚子姜、辣萝卜、辣瓜儿等,街上有担架子卖香辣灌肺、香辣素粉羹、腊肉……叫卖声不同。那么宋人如何调辣味的呢?宋人主要是用大蒜、生姜、麻椒和花椒以及芥菜(老百姓俗称腊菜疙瘩)来调出辣味。《吴氏中馈录》有制作《芥辣》的方法:“二年陈芥菜子,碾细,水调、纳实碗内,韧纸封固。沸汤三五次泡出黄水,覆冷地上。倾后有气,入淡醋解开,布虑去渣。”该书中还有《蒜冬瓜》的做法:选取大的冬瓜,去皮切成一指宽的条,用白矾、石灰煎汤焯一下,沥干水,每斤冬瓜用盐二两、蒜瓣儿三两,一起捣碎,连同冬瓜装进陶瓷容器之后,再添加熬好的好醋,以盖过冬瓜为宜。做好的冬瓜有些酸辣,清香可口。
宋朝创制出方便调料“一了百当”。《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其做法:“牛羊猪肉共三斤,剁烂;虾米拣净,半斤,捣为末;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红豆各半两为细末;生姜细切,十两;面酱半斤、腊糟一斤、盐一斤、葱白一斤,芜荑细切,二两。用香油一斤,炼熟,将上件肉料一齐下锅炒熟,候冷,装磁器内,封盖。随食用之。亦以调和汤汁尤佳。”做好的调料“一了百当”,可放入器皿中随时供烹饪之用,“料足味全,甚便行饔”。
在宋人食谱中没有辣椒的介入,照样可以辣得过瘾,辣得痛快。如果胡椒短缺咱有芥疙瘩,一样可以辣味十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