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朝吃面:品味黄金时代美食

宋朝吃面:品味黄金时代美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一定吃机制面条得一早排队到镇上侯家的面条铺去加工,还需要自己先在盆中把面拌好,便于机器压成面坯儿。如果您想穿越到宋朝去吃一碗鸡蛋番茄捞面,对不起,您吃不成,绝对吃不成。既然来到了宋朝,就品味一下宋朝的面吧。在宋朝,用水煮的面叫汤饼。延续到今天,北方人添丁做寿,不能少的是一碗长寿面。至于“面条”的叫法,一直到宋朝才出现。筋就是箸,北宋时期的面条,真正成为被筷子“挑食”的面条了。

宋朝吃面:品味黄金时代美食

开封人说话简略,惜字如金。譬如吧,如果说“吃面”一般指的是“面条”,而不是吃面粉或者吃面包。在夏天,中午最好的美食就是吃一碗鸡蛋番茄捞面条了,再配上黄瓜丝和荆芥、芝麻酱,绝对是“三碗不过冈”,起码得吃两大碗吧。小时候我吃的捞面条多是母亲手擀面细切的面条,那个时候很少吃机制面。如果一定吃机制面条得一早排队到镇上侯家的面条铺去加工,还需要自己先在盆中把面拌好,便于机器压成面坯儿。如今在街上想吃一碗手擀面得跑几道街,面条铺里所谓的手擀面常常就是机器压制的比较宽厚的面而已。如果您想穿越到宋朝去吃一碗鸡蛋番茄捞面,对不起,您吃不成,绝对吃不成。不要以为有钱就任性,不是吃不起,而是压根儿就没见过番茄,您最多可以吃一碗鸡蛋面。番茄传入中国是近代的事儿,古代中国没有番茄,还真是委屈您了。

既然来到了宋朝,就品味一下宋朝的面吧。在宋朝,用水煮的面叫汤饼。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汤饼,温面也,凡以面为食煮之,皆谓之汤饼。”煮着吃的面食,宋人都叫“汤饼”。汤饼的原始做法是把面揪下用水煮熟。后来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里,所以又叫饦。如今的山西刀削面保持着一手托面,一手刀削的古法。发明擀面杖后,不再用手托了,就称之为不托,也写作馎饦。馎饦在北方,后来发展成了面条。据说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喜得儿子,举国庆祝。皇帝大宴群臣,吃的就是“汤饼”。从那时候开始,添子得孙要用“汤饼筵”招待亲朋好友。延续到今天,北方人添丁做寿,不能少的是一碗长寿面。

唐代之后,小麦种植开始大面积推广,汤饼不再是稀罕物了,普通老百姓也都能吃得起了。冬天“汤饼”(热汤面),夏天“冷淘”(凉拌面)已成为家常便饭。刘禹锡有“举箸食汤饼”句;苏东坡曾赋诗“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和“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陆游有名句“炊梗及汤饼,得此生辉光”以及“老夫汤饼亦时须”,流传至今,赞扬的就是各种面条。

至于“面条”的叫法,一直到宋朝才出现。北宋面条之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在品种上也多起来了,除汤煮外,又有炒、爊、煎等加工方法,面条上也加上各种荤素浇头(北方叫臊子),出现了地方风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记载,汴京的面条,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大燠面”;北方风味的“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南方风味的“桐皮热烩面”、寺院的“素面”等。这些面条,或热或冷,浇面的浇头有瘦肉浇头、肥肉浇头,每碗“十文”。《东京梦华录》卷四《食店》说:“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筋就是箸,北宋时期的面条,真正成为被筷子“挑食”的面条了。南宋临安城内,南食店各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www.daowen.com)

接着说一下槐叶冷淘吧,这种凉面十分有名,多次在唐宋诗词中出现。槐叶冷淘是什么呢,如此被杜甫苏轼等人钟情?清代杨伦《杜诗镜铨》中说:“槐叶味凉苦。冷淘,已熟面名。盖以槐叶汁和面为之。”在唐代,槐叶冷淘与汤面在北齐一样,也是皇帝御宴的美食。

槐叶一定是国槐,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洋槐。槐叶性凉味苦,以嫩槐叶捣汁和面,切成面条,煮熟,其色鲜绿。冷淘,原意是冷水淘之,过水面也,即凉面、冷面。《山家清供》也载有一条“槐叶淘”,述其做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孟元老记载了一个江湖艺人,在元宵节表演了一种奇怪的节目:大冷天的,赵野人拿大顶[2]倒立吃冷淘。喝彩全凭技术高,这碗饭真不是好吃的。南宋《梦粱录》记述北宋汴京的面条达三四十种之多,其中冷淘面有:银丝冷淘、笋燥齑淘、丝鸡淘、乳齑淘、笋齑淘、笋菜淘面等。《事林广记》中有翠缕冷淘,是用槐叶汁拌和面粉制成的冷面,因其色翠绿,故名。这一食品,实则是杜甫所歌咏过的唐代“槐叶冷淘”的发展。

如今我们吃的捞面条无非就是唐宋冷淘的精简版,简化了流程,增加了新的食材,没有统一的规程,只有按照自己的口味儿随心所欲,好吃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