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语言,运用留白艺术
前面已经论及语文教师的语言技巧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它讲究速度、讲究变化,在教学中应当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知道“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注意语言的停顿和语速的变化,学生缺少思考和吸收的实践和空间,非常容易产生疲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语言的短暂停顿、变化,能造成暂时性的“留白”,给学生咀嚼、回味的机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便于“教”和“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急流勇退”,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如:一位教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饱含情感的语气讲解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有骨气的人,面对凶恶的敌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满怀爱国热忱地作了最后一次讲演,紧接着教师充满愤慨地诵读课文,读到:“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随着诵读,教师的感情越来越强烈,节奏越来越快,声音加重,但读到“无耻啊!无耻啊!……”时,就渐渐地放慢朗读速度,直至戛然停止,这时,全场静悄悄的,同学们的情绪高涨,怒不可遏。正因为这么稍作间歇,就把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感”,全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凝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使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升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而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出的“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留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留白”。
(二)质疑问难,运用留白艺术
学生产生疑问实际上是学生进入“心求通而不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的积极思维状态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留白”,这种留白会使学生精神振作、感情激奋、思维活跃,从而引起恢复平衡的张力的移动,迫使学生追求问题的解决。教师应设法质疑问难,运用留白艺术,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吗?”这问题的提出触到了学生知识的盲区,学生直觉感到好像有,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这种在思维关键处的留白,激起了学生急于“填补”使其完满的欲望。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是“外静内动”,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
(三)利用教学内容,运用留白艺术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而教材里的一篇篇课文里面,本身就蕴含着很多“留白”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因势利导,运用留白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1.语言文字的留白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历来的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作品语言,都是使用语言的能手,他们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制造“留白”,唤起人们去想象、去探究,使人读了余味无穷、欲罢不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留白”,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应从文中分析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将所表达的感情直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细心揣摩“我”四次流泪的不同内涵、不同感情,认真体味作者留给读者的“留白”。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想到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橘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www.daowen.com)
鲁迅的《故乡》一文中,闰土称少年好友为“老爷”时的几句话:“老爷!……水生,给老爷磕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这“老爷”后面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声声令“我”寒噤的称呼,不是出于闰土的虚伪奉承,而是当时社会旧的观念给中国善良农民的精神枷锁,可以想象到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通过这样的想象和分析,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省略号的作用,而且闰土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得到了补充,使其更完整、更典型了。
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留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
2.情节的留白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加快情节的发展,常常在描写事物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作者或直接交代经过、结果,隐去原因;或交代原因和结果,隐去经过;或交代原因和经过,隐去结果,形成一些“留白”。对于课文中跳跃的情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去分析和推理,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内涵,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教师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对课文中前后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情节,发挥想象,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的形象。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写玛蒂尔德为了参加舞会,借了一挂钻石项链,不慎丢失。为了赔偿损失,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艰苦劳作了10年,终于还清债务时,才了解到丢失了的项链竟是假的。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原文是这样写的:“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了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结尾简直出人意想之外,这样一个明显的情节“留白”,给了学生更多的解读自由,他们会追问: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什么表现?是哭天抢地,哀叹命运的不公平,或是为失去的青春悲戚;还是淡然面对,庆幸项链丢失使自己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或是佛来思节夫人补偿了玛蒂尔德,玛蒂尔德重回起点,继续追求虚荣的生活……这样的情节“留白”使学生有了开放式思考的机会,有助于他们联想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3.情感的留白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也有很多未定义点和模糊之处,通过对文章中情感留白的把握,学生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如:戴望舒的《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濛濛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全诗都在诉说“我”对“丁香姑娘”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那种欲说还休的凄婉、迷茫、惆怅、哀怨、朦胧的感情背后的“留白”点,读出全诗在表达“我”对“丁香姑娘”的感情背后,实际上是借“丁香姑娘”的形象,倾诉自己苦苦追求的理想,自己要像“丁香姑娘”一样,即便受到命运的打击,也没有乞求或颓唐,依然是冷漠、高傲、妩媚动人,在沉重的悲哀下不低下人的尊贵的头,昴着承受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
(四)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留白艺术
一堂课应该是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张弛有度。一味地“热闹”,让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未必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让学生沉浸在安静的情感氛围中,或是陷入静静的思索中,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波峰”和“疲劳低谷”的曲线。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急时如崖上飞瀑,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林中清泉,悠然出涧,汩汩流淌,浸润学生心田;有时可人为地“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产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效。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时间”要素而言,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留白,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教师教授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次配乐诗朗诵,给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教授小说、戏剧,可以给学生播放根据小说、戏剧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感知课文的情节发展、大概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