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意义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意义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讲,设置这种留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运用“留白”艺术,使他们在辽阔的思想空间里尽情地奔驰,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去完善教学内容,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留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留白的格式塔(即“完形”)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讲,设置这种留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是学习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学不仅需要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课堂上,教师不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也不再处处支配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利用课文中的模糊点和未定义处,制造“留白”,引导学生针对专题或者展开讨论,或者静静思考,努力去挖掘“留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留白”,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这种留白,给了学生消化、吸收的足够时间,也给了他们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www.daowen.com)

想象是人类通过思维对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教材中的“模糊点”和“未定义处”,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利于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运用“留白”艺术,使他们在辽阔的思想空间里尽情地奔驰,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去完善教学内容,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欣赏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学到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时,教师不要急于往下面讲,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自己对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等意象的直观体验和间接了解,把自己想象中的一些碎片串联起来,静静地进行一番审美再现和创造。学生就能感受到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的悲愤怨恨之情。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审美判断,学生可体会到全诗表面上写昭君之怨,实则是写杜甫之怨。他“漂泊西南”,离乡背井,虽受冻挨饿,依然关心国家的安危,人民生活的疾苦,处境和昭君非常相似。故乡洛阳虽不像昭君所去的塞外那样远隔千里,但是故乡对他来说依然是一个魂牵梦绕、遥不可及的地方。他客居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在朔漠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情。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学生要理解教材中的“留白”点的未定义和不确定性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在想象的基础之上,必须要进行归纳、判断、推理、演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可见,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留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再则从认识思维的规律来说,思维的强化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只有让学生拥有必要的思维时间和机会,才能保证使学生有所悟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有、设置一定的留白,让学生思考、判断,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肤浅化、简单化,反而会增添教学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