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结束技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聚焦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要点上,让学生获得明确的规律性的东西。它包括强调重点、概括要点、升华认识、实践练习等。二是发散型结束,其目的是鼓励学生从所学的内容为出发点引申到课外,拓展阅读,启迪思维,继续探索。它包括延伸阅读、激发探究等。
(一)强调重点
强调重点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或精彩之处再次加以强调,引起学生注意。这虽然属于重复教学,但也不可忽略。因为课堂教学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展开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妙之处,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学习内容就夹杂在其他教学内容之中,有的学生不能区别主要的和次要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后的强调重点,便于其迅速而简明地掌握学习核心内容。
例如,特级教师董承理老师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本意,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对作者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生发感悟。前者是依据课文的某些语言片段进一步阐释,是客观性理解;后者则需要读者多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前的相关阅读积累进行提炼而形成,是主观性理解。而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种理解的区别及其特征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设计强调并区分这两种理解的结束语:“可以说,‘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哲学命题,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今天,我们学习刘亮程的这篇散文,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准确理解作者的本意;另一个任务,就是开启我们对自己人生证据的思考。这后一个任务是不是也算是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学生有些说“是”,有些说“不是”。教师再进一步说:“对课文的理解,是指理解作者的意思,文本的意思。我们刚才谈的,是就作者的看法引申开来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算到作者和文本头上去。阅读,既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思,又要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没有这方面的看法,我们就成了储藏书籍的书橱,而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成为我们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过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问题写一篇随笔,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写出来,有困难吗?”(学生:“没有。”)教师以画龙点睛的强调方式结束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意思,又要由此生发感想,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是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与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1.概括知识要点
往往一堂课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分散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进行教学,而所教的知识又会和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都有所关联,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只关注目前所学的知识,忽略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忽略和以前、以后所学知识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注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要点概括,并指明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看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执教《晋祠》一文时,在结束教学时是怎样进行教学内容要点的概括的。
2.概括能力,方法要点
课堂教学结束时除了注意概括所教学的知识要点之外,还应该注意概括学生学习时所涉及的能力操作过程或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开展学习,涉及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去学习,前者师生一般都会关注到,后者有时师生会有所忽略。但后者的学习却更难掌握,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的特点和操作过程。
(三)升华认识
升华认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观点、体会课文情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与引申,使其内涵与外延更丰富,更易于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广阔的背景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换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思维方式以思考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不但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而且引导学生把体验到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感情,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www.daowen.com)
1.优化思维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认识社会和自然、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如维果斯基所指出,教学能够激起和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儿童把人类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内在的财富。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思考类似的问题。
2.提升情感
学习语文,同样不仅仅是了解课文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解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体系中,并且用此来指导具体的行动,最终形成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完善学生的性格,这就是通过教学提升情感。内化情感一般经过从理解课文的情感到评价课文的情感,再到选择内化情感的过程。其中,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为参照对面临的情感作出评判和抉择,是情感内化的关键的因素。学生只有能够评价情感,认清情感因素所包含的是非曲直,才能够深化、稳固这种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纳入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或形成新的价值体系,进而用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针对客体——课文的情感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引导学生针对主体——学生自己的情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的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因为,学生的自我情感的评价,是从评价他人和集体评价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更好地深化和稳定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实践练习
实践练习,是指教师在经过一节课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将要结束教学时设计必要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巩固、消化。为此,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性问题,从教学目的出发精心设计实践练习题,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或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使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及时巩固和消化,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是指教师课文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为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为语文学习的加油站、中转点,语文学习就可以打破教室空间界限、课堂时间界限、教材素材界限,真正做到课内扬起语文学习风帆,课外畅游语文学习的海洋。
(六)激发探究
激发探究,是教师在教学将要结束时,顺着学生思维深入、学习氛围高涨的状况,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用以激励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这种课堂教学结束形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课后继续扬起再学习的风帆。
其实,结束方式无定式,好在巧用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束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始终牢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心揣摩,注重创新,就一定能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画龙点睛般的教学完美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结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并把学生从课堂教学引向更广泛的课外学习,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