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应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要为一定的教学要求服务。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如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等,以便于教学环节的进行以及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如果教师没有精心钻研教材,盲目地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不仅无助于教学,而且会使学生分散精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应结合教学目的,精心准备。
如某市公开课一位教师教学鲁迅小说《药》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阅读有关华老栓的描写,说说华老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品格等方面总结);②《药》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示:考察人物、环境及当时的社会观念);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药》中有哪些反映(提示:哪些人在谈药?他们怎样看待药的?)。前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属于“枯燥”的、低水平的问题,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或归纳出答案。但是,后两个问题,学生就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让教室里的气氛明显热烈起来。在这个例子中,最初的问题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它为后续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学生都理解教材的内容,能够顺利地进入后续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小说的主题。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畅、有亮点,当然也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提问能够启思激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靠简单的判断甚至猜测来回答,也不能是填空式问答,过于容易、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培养学生的惰性。也不能限定学生回答的角度和范围,让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教师应提出只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才能够回答的那些问题。比如:在对《孔乙己》进行整体阅读时,就可以设置三个“主问题”:初读阶段,说说孔乙己与酒;在阅读的进行阶段,谈谈孔乙己与“偷”;在阅读的深化阶段,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终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最有思考价值。有的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学生只有被动回答的权利,在机械的一问一答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被扼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一个聪明的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向学生揭示真知,而是引导他们主动探寻真理。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学生在生疑、存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获得了发展。
(三)适宜性原则(www.daowen.com)
提问的适应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往往会使学生手足无措,无从答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学生不假思索,张嘴就答,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是问题的数量要适中。一个问题所含知识容量,一项教学内容设计的含量,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多少,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定。问题过多或过于琐碎,不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也会使学生难以记住且疲于应付,问题也就形同虚设。
三是提问的时机要适时。教师提问要把握发问的时机,设问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恰到好处地设置疑点,巧妙地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提问最好与学生的思维同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发问过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破坏了思维的程序性;发问过晚,起不到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失去提问的意义。而解决问题过早,学生来不及充分思考,不能促进思维训练;解决问题过晚,学生思维疲劳,失去探究的主动性,不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
(四)差异性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面向全班,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层次教学。教师提问时可根据具体课文内容与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在有难易层次区分的问题中,可让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回答,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