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故事导入,增加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增加学习兴趣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巴达和特洛伊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用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被故事吸引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也是如此。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使他们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特色。使用这种导入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引材料的理解,得出本课的内容。有位教师讲《绿色蝈蝈》时,由和蜘蛛、蚂蚁等昆虫有关的谜语导入。

故事导入,增加学习兴趣

(一)开门见山

教师的开场白是短短几句话直接切入主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导入语——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进入大学。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周恩来总理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默读

(二)故事引路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讲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的故事,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与升华。不过,教师所讲的故事不仅要内容完整,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否则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一位教师用了这样的导语:

在古代希腊,纷争女神厄里斯没有被邀请出席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宴,她心里很不满,于是就想制造祸端,她将一只金灿灿的苹果抛向宴席,结果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到了。宙斯的妻子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这只金苹果,纷纷对王子许下诺言。最后,王子将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因为阿佛洛狄忒让世界上最美的女子——斯巴达海伦,成为王子的妻子。斯巴达和特洛伊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阿佛洛狄忒,对应的便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这当然是一个神话故事,阿佛洛狄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通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学习,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用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被故事吸引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导入的好处在于教师讲述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故事中的道理,从而与所学新课建立起联系。

(三)问题引入

古人说过,读书先要有疑。“无疑者,须看得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课堂导入也是如此。教学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一改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所提问题,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苏州园林》时,一位教师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成都叫蓉城,重庆叫山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使他们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特色。

教师设问应注意:问题一定是学生熟知的;问题的答案尽量是唯一的;递进,层次是步步深入的。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联系课文

联系课文是指联系过去学过的课文,运用旧知导入新知。无论是问题,还是题材,新旧知识都有可联系的“媒点”。即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抓其一点生发开去,再联系即将要学的内容,这种中介性的衔接之语给学生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之感。

在教授《致橡树》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导语:

单元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五)悬念导入(www.daowen.com)

巧设悬念,又称“打埋伏”“吊胃口”“卖关子”。教师将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作渲染说明,故意不将答案说出。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先使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然后对内容进行层层交代,突然一抖“包袱”,说出答案,疑团解除。学生感到豁然开朗,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解疑之后的轻松,会使学生更加兴奋,似乎思维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了预期目的,顿觉神志清爽。

(六)名言导入

“名言”是指人们熟悉认同的格言警句,其含义深刻,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其中,名言警句、诗词、对联、成语故事等,言简意赅,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影响深远。授课时,巧妙地引用它们作导语,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流沙河的《理想》时,由和理想有关的名言导入。讲泰戈尔的《金色花》时,由作者的一首表现母子深情的诗歌导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所哼的那些歌调……”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由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对联导入:“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讲蒲松龄的《狼》时,由和狼有关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导入。

使用这种导入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引材料的理解,得出本课的内容。引用的材料,要求通俗易懂、是学生熟知的。

(七)趣味导入

在导入时,利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谜语、歇后语、小笑话、小幽默、小游戏等激起学生兴趣,拓展联想的空间,在愉悦中释疑,在笑声中求知。此法风趣诙谐,别开生面,深受学生欢迎。

有位教师讲《绿色蝈蝈》时,由和蜘蛛、蚂蚁等昆虫有关的谜语导入。再比如,有位教师让学生以“一分钟有多久”为题写文章,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做了几个小游戏:闭上眼睛、堵住耳朵、趴在桌上一分钟,摆一个酷酷的姿势不动一分钟,找自己的好朋友畅所欲言一分钟。通过这几个小游戏的体验,学生们体会到了同是一分钟,在感观上却有短暂与漫长之分,并由此展开联想。这样导入,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教师就用故事导入:

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一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则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教师顺势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体会出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趣味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幽默感。教师只有以诙谐、有趣、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趣味导入语,并配以适当的表情,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发挥趣味导入语的作用。

(八)实物导入

“实物”,指真实之物、实际之物,包括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或仿造之物,或指标本。实物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文学作品相比,说明文显得枯燥,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精神,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导入法,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讲《台湾蝴蝶甲天下》时,一位教师展示他多年收集的蝴蝶标本,学生在饱了眼福、感受到美的气息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讲朱自清的《威尼斯》时,教师可从网上搜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有教师干脆将荔枝带进了课堂,让学生边看课文,边观察实物,既品味了课文内容又品尝了鲜美的荔枝,有的吃有的玩,用津津有味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实物导入时,教师所用实物一定要注意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可信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多媒体导入法、测试开路法、人物简介法、背景介绍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