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导入的作用:思维问题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效果

导入的作用:思维问题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效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诱导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这样一段如诗如歌、带有某种疑问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为顺利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可见,恰当的导入能起诱导作用,对学生而言,丰富了想象力,集中了注意力,增强了记忆力,开拓了思维,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这样的导入能起到极好的定向作用。

导入的作用:思维问题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具有短小精悍、高度概括、灵活多样的特点。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注重导入语的新颖性、独特性、趣味性,就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演奏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充满情感,他才有学习的动力。导入作为教学的启导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纯正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造就他们自觉的学习精神。

(二)诱导作用

美国心理学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学生在认知结构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学习任务的同时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进而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穷究的状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先不要急于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应精心设计一段导入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古人所云“引而不发,跃如也” 的效果。让他们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纳入教师正确有效的教学程序的轨道中。

有位教师在教学《边城》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

1934年,沈从文以他盛年时饱满的才情在《边城》里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白塔,还有一位十五六岁的明慧温柔的女孩……”置身于这样的边城,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你也许会说是美,是沈先生永远追求的原始的在内心激荡起涟漪的美,那颤悠悠的缆绳,那摇晃晃的渡船……可是,沈先生告诉我们,他所描述的是“爱”——厚道的祖父,无助的翠翠;豪爽的天保,忧郁的傩送;流淌的河水,无语的山风……就是一首歌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隐伏着悲痛的爱的歌谣呢?为什么吟着它,那种神秘、温润的东西常常会充溢着人们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去听听那是怎样的一首动人心弦的爱之歌!(www.daowen.com)

这样一段如诗如歌、带有某种疑问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为顺利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可见,恰当的导入能起诱导作用,对学生而言,丰富了想象力,集中了注意力,增强了记忆力,开拓了思维,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上,也就是说给整堂课进行定调。

教师对导入语的设计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它是教师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内容充分熟悉之后进行的科学设计,它能够反映教师整体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思想。在导入之后,选择什么教学内容,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早就“成竹在胸”。因此,这样的导入能起到极好的定向作用。“它对即将展开的教学环节既是一个起点,又做了一个暗示或规定,使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顺着这个轨道进展下去,直至达到教师预先规定的所有目的。与此同时,它在教学内容上有时又作了总纲式的说明,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