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分类,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结合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分类。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系列。(二)学段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一)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分类,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程目标的制定,标志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功能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结合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分类。

1.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作为母语学科的最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就必须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常识、文学史常识等。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系列。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附录,是基础知识的主要分布形式,它们自成体系,独立于课文之外。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强语文能力训练的指导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作为手段,是因为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能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其具备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语文基本能力包括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语文能力实质上就是自觉运用语文理论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新课改之后,非常强调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一切必须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能力为前提。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双基”有明确的规定:

①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③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④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⑤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认知策略目标

“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由布鲁纳于1956年在研究人工概念形成时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涅才在其学习分类中将其单列一类。但关于认知策略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有的把认知策略视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加涅,1977),意在突出个体对自己内部的认知活动的调控。有的把认知策略视为“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陈琦,1977),旨在强调其本质属性仍为方法范畴。还有的把认知策略视为个人自主控制其内在心理活动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切方法(张春兴,1994)。总结起来,认知策略是优化信息加工效果、提高加工效率的一种认知技能。它是认知领域学习策略最主要的部分。

认知策略主要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构成,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其中,元认知是整个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也是这一结构的最高层次的调节机制。元认知指个体关于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任务、目标和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或者说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的首要条件,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在学习中,就是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因素影响等具有明晰的自我意识。学生是否拥有一定的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对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但是,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语文教学只重视“学什么”,轻视“怎么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形成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运用。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中心,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还要思考学生是否会学。(www.daowen.com)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认知策略也就是“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确立认知策略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学得主动、积极,掌握的语文知识既扎实又灵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识经济来临之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变更急剧加速,知识更新迅猛频仍,社会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等时代特征使现代人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及精神上的空前挑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承载起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应该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规定。仅以“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为例,横向来说,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纵向来说,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彼此联系,循序渐进,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联系性。各个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无论对教材编写者,还是教师、学生,都便于操作。同时,目标也很好地体现了学段之间的联系性。

(三)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制一般为三年,小学一般为六年。学期目标是学年目标的具体化。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使用一本教科书,每册教科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册书都有对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训练的具体要求。

(四)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对一门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即一门课程中的某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按单元排列,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通过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的教与学,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几方面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五)单篇目标

单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最基层的目标,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目标。离开了单篇教学目标,以上各层目标将成为空中楼阁。进行课文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讲《崇高的理想》,如果不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则无法理解课文题目。因为文中并没有大谈崇高的理想,许多笔墨都用在了谈理想的社会性、阶级性和理想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其次,单篇课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还需要选择教学的最佳角度,这一角度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篇的作用。又如讲《母亲》,可以把对母亲的心理描写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分析人物的精神状态、思想性格及与主题的关系。再次,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瞻前顾后”;注重延伸与衔接,建构一个由低而高、螺旋上升的递进的目标系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