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两种路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两种路径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学者查有梁对教育建模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教学模型的建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型,模型一经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这种途径被称为“归纳式”建模路径;另一种是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型,从而促进实践发展,这种途径被称为“演绎式”建模路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两种路径

模型是近年来社会科学解释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我国学者查有梁对教育建模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教学模型的建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型,模型一经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这种途径被称为“归纳式”建模路径;另一种是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型,从而促进实践发展,这种途径被称为“演绎式”建模路径。[1]两种路径具体关系见图5-1 。

图5-1 模型、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教学模型的归纳式建构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最终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理论。在古代和当代社会,许多学者构建的教学模型大都是以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在对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类教学模型基本上都属于归纳式。如孔子基于实践教学经验和感悟所形成的启发式教学模型,其基本模型可归纳为:学—问—习—思—行;杜郎口中学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尝试所形成的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型;邱学华根据小学教学几十年经验总结而出的“尝试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模型往往经历一定年限的实践,是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后提出的,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模仿改造,因此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同时,这类教学模型经验感性成分较多,有些地方甚至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使其存在一定的先天理论不足现象。(www.daowen.com)

与归纳式建构路径相反,演绎式建构教学模型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谨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更加强调教学模型的科学理论基础。[2]这为人们自觉地利用科学理论作指导,主动设计和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了可能。在近现代西方社会,许多教学模型都是通过演绎的方式来建构的,比如布鲁纳基于行为主义建构的发现教学模型,布卢姆基于认知主义建构的掌握学习模型等。演绎教学模型其先天具有成熟理论的支撑,具备完整的体系,但其建构往往是基于某一单一理论和视角,把复杂的教学实践简单化处理,因此,形成的教学模型具有“理想化”的成分,从而弱化了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