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深度变革:关注表达情感,忽略不乐说

数学教学深度变革:关注表达情感,忽略不乐说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物表现为一种喜欢的良好感受。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不乐说”成为小学生数学语言发展的一大障碍。数学语言的“不乐说”问题指向学生的数学表达情感。数学情感缺少关注,从而也没有发挥其作为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乐说”的作用。

数学教学深度变革:关注表达情感,忽略不乐说

“不乐说”,是学生愿不愿意说的问题,指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情感。“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物表现为一种喜欢的良好感受。对数学语言表达而言,“乐”是“会”和“能”的前提,如果“不乐”,学生就很难参与语言表达,也就无从判断学生语言的质量是“会”还是“能”;“乐”同时又是“会”和“能”的一种高级追求和形式,学生会正确表达个体思考过程,能使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增强表达的效果,使听众认同、接受、理解,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即为“乐”。在数学语言的课堂观察中,学生大都有“不乐说”的现象。比如,教师抛出问题后,愿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比例较低,回答问题后从学生的表情中看不出兴奋、激动,多数学生把回答问题当作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自我展现;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质疑并提出问题。尽管在城市学校的低年级,这种状况稍微好一点,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多,但在中高年级则极差,发言基本上是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不乐于发言。从表3-8、表3-9所示的小学生数学语言参与性上也可以看出,愿意发言学生占全部学生的40.7%,不足一半,而主动质疑提问次数则更少,平均每堂课1.25次,也就是说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被动地回答。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不乐说”成为小学生数学语言发展的一大障碍

数学语言的“不乐说”问题指向学生的数学表达情感。心理学上的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偏向于社会性需求欲望,是个体得到他人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积极地表达情感可以激发人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又是一种持续的内在学习动力。对数学表达情感而言,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得到教师或同伴的肯定,则其倾向于主动表达。但统观32节课,大部分教师关注的是知识和知识背后的思考方法,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思考方法背后存在的情感。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要么不评价而示意学生坐下,要么以很简单的语言“好、不错”作为评价,这种简短而笼统的评价很难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因此可以看到,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大部分学生坐姿端正,听讲认真,能够积极举手参与课堂学习,但当教师没有对自己提问或是提问后没有及时地评价、肯定,这些学生便松懈下来,面部表情也逐渐淡漠起来,开始做小动作或发呆,课堂参与度降低。数学情感缺少关注,从而也没有发挥其作为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乐说”的作用。

【注释】
(www.daowen.com)

[1]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02.

[2]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