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数学”,1989年全美数学教育理事会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首次把“说数学”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目的提出来。其认为“说数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和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以便与他人交流;(2)连贯而清楚地向同伴、老师及其他人表达数学想法;(3)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4)将数学语言作为一种数学表达的精确方式来加以使用。也就是说“说数学”有助于强化数学思维,有效组织思维活动,同时通过向老师和同学表达数学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想法,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不同数学表达(口头的、文字的、符号的等)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优越性。此后,各国都把让学生明确表达、交流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学目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学生“说数学”的问题,通过“说数学”提高包括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在内的数学素养的教育教学实验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公民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的这一观点是在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来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曹才翰先生和章建跃博士所著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也提出了通过“说数学”的教学活动有效实现“数学的交流”这一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数学教育心理学》充分阐述了“说数学”的意义和传统数学教与学的双向模式中各方进行“说数学”的困难所在,指出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要在师生间、生生间通过“说”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揣摩到的好想法、好思路“说并记录出来”,并据此进行归纳、综合、反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培养。[1]
进入21世纪,关于“说数学”的研究更多从实践层面展开。万志琼教授认为进行“说数学”教学就是重视数学交流的合作学习。他认为“说数学”指的是通过数学交流来学习数学的方式。“说数学”有这样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数学知识的“说”。学生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运用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和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某种方式听、读、看来理解和接受来自别人的观点和见解。第二,数学体验的“说”。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想法的交流。第三,解决问题心得的“说”。就是学生选择恰当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2]
朱维宗认为:“说数学”是个体用口头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具体认识、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体会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把“说数学”分为“说知识”“说过程”“说意见”“说体会”四个部分。[3]显然,在对“说数学”的内容上,研究得更为具体。(www.daowen.com)
赵云峰在“说数学”教学上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1)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2)操作:启发学生描述过程;(3)问题:鼓励学生争辩说理;(4)思路: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显然,一线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从“说数学”逐渐纳入各国课程标准,到一线教师的“说数学”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研究者和教师对“说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说数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意义以及策略,对于“说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小学“说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少。事实上,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遇到问题喜欢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更易实施“说数学”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