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理信息系统中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中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型法的开发过程是,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让用户实际看见新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符合要求,哪些需要改进,通过对原型的反复修改,最终建立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原型法的开发流程是一个循环的、持续改善的流程,其开发流程如图3—3所示。

管理信息系统中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是,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让用户实际看见新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符合要求,哪些需要改进,通过对原型的反复修改,最终建立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原型法的开发流程是一个循环的、持续改善的流程,其开发流程如图3—3所示。

图3—3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

原型法在建立新系统时可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

通过初步调查,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这时的需求可能是不完全的、粗糙的,但也是最基本的,如系统功能、数据规格、结果格式、屏幕及选单等。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通过展示软件对话操作,讨论确定系统的基本信息需求、数据元素及其相关关系的说明,弄清用户的期望和估算研制原型的花费、定义需求,从而尽快开始构造原型。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构造原型的过程;写出简明的骨架式说明性报告,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的基本看法和要求;列出数据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所需数据的可用性;概括出业务原型的任务并估计其成本;考虑业务原型的可能使用。

用户的基本责任是根据系统的输出来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基本需要。设计者和用户共同负责规定系统的范围,确定数据的可用性。设计者的基本责任是确定现实的用户期望,估计开发原型的成本。这一阶段的中心是,用户和设计者定义基本的信息需求,讨论的焦点是数据的提取、过程的模拟。

2.开发初始原型(www.daowen.com)

开发者根据用户基本需求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软件的初始原型,初始原型不要求完全,只要求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系统设计人员采用第四代语言环境进行开发,在开法的过程中可以忽略最终系统在某些细节上的要求,如安全性、健壮性、异常处理等。

开发初始原型,主要考虑原型系统应充分反映待评价系统的功能和特性,可暂时忽略一切次要的内容。例如,如果构造原型的目的是确定系统输入界面的形式,可以利用输入界面自动生成工具,由界面形式的描述和数据域的定义立即生成简单的输入模块,而暂时不考虑参数检查、值域检查和处理工作,从而尽快地把原型提供给用户使用。如果要利用原型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则忽略转储、恢复等维护功能,使用户能够通过运行菜单来了解系统的总体结构。

初始原型的质量对于原型生存期的后续步骤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它有明显的缺陷,会带给用户一种不好的思路;如果为追求完整而做得太大,就不容易修改。这时,会增加修改的工作量。因此,要有一个好的初始原型。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能运行的交互式应用系统来满足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在这一阶段主要由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负责建立一个初始原型,其中包括与设计者的需求及能力相适应的对话,还包括收集用户对初始原型的反应的设施。

分析和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编辑设计所需的数据库;构造数据变换或生成模块;开发和安装原型数据库;建立合适的菜单或语言对话来提高友好的用户输入/输出接口;装配或编写所需的应用程序模块;把初始原型交付给用户,并且演示如何工作,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者的基本需求,解释接口和特点,确定用户是否能很舒适地使用系统等。

3.对原型进行评估

让用户亲自使用原型,对原型进行检查、评价和测试,用户使用原型系统后,会很快发现原型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同时在系统的启发下,还可能提出新的需求。这一步的目的主要在于让用户发现原型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它是加强用户和分析设计人员沟通、发现问题、消除误解的重要阶段。

4.修正和改进原型

开发者根据用户试用及提出的问题,与用户共同研究确定修改原型的方案,经过修改和完善得到新的原型,然后试用、评估,再修改完善,反复进行多次直到形成一个用户满意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