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原型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思想

原型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思想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1.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定义需求的预先定义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往往由于用户和项目参加者的个人原因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目前所谓应用生成器和第四代生成语言,都是原型法的有力支持工具。这些支撑工具的发展对原型法的推广使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原型法则不同,它认为用户需求的反复多变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原型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思想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对系统开发时间的要求也更严格,迫切希望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速度要快、成本要低,这使得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存在的缺陷日益突出。生命周期法的一个最大缺陷是,要求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在系统开发初期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就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制定出每一阶段的计划和说明书。事实上,对于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用户要想在项目开发初期就非常清楚地陈述他们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用户的需求随着对系统理解的加深会不断地完善与变化。用户需求定义方面的错误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出现的后果最为严重的错误,因为错误形成得越早,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即原型法(Prototyping)产生了。这是一种具有全新的设计思想和开发工具的系统开发方法,它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的支持下,迅速给出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可运行的系统原型,通过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所谓原型,即可以逐步改进成可运行系统的模型,这个模型不是仅仅表示在纸面上的系统,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操作的工作模型,并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尽早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

1.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定义

需求的预先定义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往往由于用户和项目参加者的个人原因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况且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很难达到完全一致。用户与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具体业务的理解也有一定差距,用户很善于叙述其对象、方向和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却不甚清楚或难以确定,只有看到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才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需要和系统存在的缺点,并能提出更具体的需求。

2.提供快速的系统建造工具

在建造系统时,强调提供快速的原型建造工具,实现在工具的支持下迅速建立起原始系统,并能够方便地对原始系统进行修改、扩充、变更和完善。目前所谓应用生成器和第四代生成语言,都是原型法的有力支持工具。(www.daowen.com)

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要求系统的可变性好、易于修改,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有形成原型和修改原型的支撑工具,如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各种图表的生成器、计算机数据字典和程序生成器等。这些支撑工具的发展对原型法的推广使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需要有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

开发一个新的系统,提供一个能演示的模型比提供书面的文档和图表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原型法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生动的、动态的模型,并对在模型演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迅速修改和完善。

文字和静态图形是一种比较好的通信工具,然而其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直观的、感性的特征,因而往往不易理解对象的全部含义。而实际系统能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动态模型,用户见到的是一个运行的系统,并且系统可以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4.系统开发中大量的反复修改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用户的需求是多变的,这在预先定义需求的结构化方法中是难以接受和实现的。原型法则不同,它认为用户需求的反复多变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初始系统的运行,用户不断积累经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确定用户最终的需求时,反复是完全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用户和系统间的良好匹配,而且所开发的系统也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